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姜俊

作品数:23 被引量:134H指数:8
供职机构: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2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1篇医药卫生
  • 4篇生物学

主题

  • 16篇基因
  • 9篇先天
  • 9篇先天性
  • 8篇髋脱位
  • 8篇脱位
  • 8篇先天性髋脱位
  • 6篇传递不平衡检...
  • 5篇突变
  • 4篇多态
  • 4篇基因突变
  • 4篇骨骺
  • 4篇骨骺发育
  • 4篇骨骺发育不良
  • 4篇传递不平衡研...
  • 3篇多态性
  • 3篇性肌萎缩
  • 3篇髓性
  • 3篇肌萎缩
  • 3篇脊髓性
  • 3篇脊髓性肌萎缩

机构

  • 23篇中国医科大学
  • 3篇中国医科大学...
  • 1篇中山大学
  • 1篇中山医科大学
  • 1篇中国医科大学...
  • 1篇神户大学

作者

  • 23篇姜俊
  • 21篇麻宏伟
  • 9篇吉士俊
  • 7篇王岳平
  • 7篇李祁伟
  • 5篇吕峻峰
  • 5篇卢瑶
  • 4篇牛国辉
  • 4篇马瑞雪
  • 3篇卢丽萍
  • 3篇王阳
  • 3篇王旸
  • 2篇陈丽英
  • 2篇胡斌
  • 2篇王涛
  • 2篇卢瑶
  • 2篇牛国辉
  • 1篇任舒月
  • 1篇王阳
  • 1篇吴保敏

传媒

  • 7篇中华医学遗传...
  • 5篇中国医科大学...
  • 3篇中华小儿外科...
  • 2篇中国当代儿科...
  • 2篇中国实用儿科...
  • 1篇中国优生与遗...
  • 1篇国外医学(遗...
  • 1篇中国临床康复

年份

  • 2篇2007
  • 1篇2006
  • 11篇2005
  • 6篇2004
  • 3篇2003
2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先天性髋脱位与Hox基因传递不平衡研究被引量:7
2004年
目的 :探讨先天性髋脱位 (CDH)与Hox基因是否存在相关性。方法 :在Hox基因A ,B ,C和D簇所在的染色体区域 7P14 15,17q2 1,12q13和 2 q3 1内选择 4个微卫星DNA标记D7S180 8,D17S182 0 ,D12S1686和Hox4EP ,应用PCR及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 ,对 10 1个先天性髋脱位核心家系的 3 0 3名成员进行基因型分析 ,并进行传递不平衡检验 (TDT)。结果 :在D12S1686多态性标记位点上检测到 16个等位基因 ,TDT分析先天性髋脱位与D12S1686遗传标记位点不存在传递不平衡 (χ2 =6.171,P =0 .965) ;在D7S180 8多态性标记位点上检测到 10个等位基因 ,与D7S180 8遗传标记位点的第 7个等位基因存在传递不平衡 (χ2 =6.0 45,P =0 .0 14 ) ;在D17S182 0多态性标记位点上检测到 12个等位基因 ,与D17S182 0遗传标记位点的第 4个等位基因存在传递不平衡 (χ2 =6.0 2 5,P =0 .0 14 ) ;在Hox4EP多态性标记位点上检测到 16个等位基因 ,与Hox4EP遗传标记位点的第 4个等位基因存在传递不平衡 (χ2 =6.461,P =0 .0 11)。结论 :先天性髋脱位与Hox基因A ,B和D簇可能有关联 ,HoxA 。
麻宏伟李祁伟卢瑶姜俊王岳平王旸马瑞雪吉士俊
关键词:先天性髋脱位传递不平衡检验HOX基因
一例婴儿型亚历山大病胶质细胞原纤维酸性蛋白基因突变研究被引量:4
2005年
目的探讨中国人婴儿型亚历山大病(infantileAlexanderdisease)发病的分子基础,为诊断、预防及最终治疗本病提供依据。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DNA直接测序方法对1例临床诊断为婴儿型亚历山大病患者胶质细胞原纤维酸性蛋白(glialfibrillaryacidicprotein,GFAP)基因进行突变分析,根据突变点序列设计错配引物,同时形成内切酶HpyCH4V酶切位点,对患儿父母及50名正常对照进行酶切分析。结果在该患者中发现GFAP基因第1外显子发生249C>T(R79C)突变,患儿父母及50名正常对照未见异常,表明该突变为新生突变和致病性突变。结论此次发现为国内首例中国亚历山大病患者GFAP基因突变报告;GFAP基因缺陷是造成中国人亚历山大病的原因,该突变结果可直接用于亚历山大病的遗传咨询和产前基因诊断。
麻宏伟吕峻峰姜俊陈丽英牛国辉吴保敏Naomi KanazawaSeiichi Tsujino
关键词:GFAP酸性蛋白大病婴儿型原纤维酶切位点
遗传性骨病引起的生长迟缓被引量:9
2005年
麻宏伟姜俊
关键词:假性软骨发育不全骨病脊柱骨骺发育不良身材矮小主要疾病致死性侏儒
先天性髋脱位与同源盒基因传递不平衡研究(英文)
2005年
背景:目前研究表明遗传因素在先天性髋脱位(congenitaldislocationofthehip,CDH)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但迄今为止,从基因水平研究其发生机制报道较少。同源盒(homeobox,HOX)基因是胚胎发育和脊椎动物肢体发育的重要调控基因,因此推测HOX基因可能与CDH的发病有关。目的:探讨CDH与HOX基因是否存在相关性。设计:核心家系内对照关联研究。单位:一所大学医院的发育儿科、遗传研究室及小儿外科。对象:101个CDH核心家系303名成员均为中国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小儿骨科病房1999-12/2001-01间全部住院CDH患者及其父母,所有患者均有典型的临床表现,经X射线检查及手术确诊。方法:在胚胎肢体发育调控相关基因-HOX基因A簇、B簇、C簇和D簇所在的染色体区域7P14-15,17q21,12q13和2q31内选择4个微卫星DNA标记D7S1808,D17S1820,D12S1686和Hox4EP,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及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对101个先天性髋脱位核心家系的303名成员进行基因型分析,并进行传递不平衡检验(TDT)。主要观察指标:确定101个CDH核心家系303名成员4个微卫星DNA标记D7S1808,D17S1820,D12S1686和Hox4EP的基因型,对父母传递和不传递给患者的等位基因进行传递不平衡检验。结果:在D12S1686多态性标记位点上共检测到16个等位基因,TDT分析显示。
麻宏伟卢瑶姜俊王岳平李祁伟王旸吉士俊
关键词:先天性髋脱位传递不平衡检验
X-连锁迟发性脊椎骨骺发育不良SEDL基因剪接受体突变导致潜在剪接位点激活(英文)被引量:6
2005年
目的深入研究X连锁迟发性脊椎骨骺发育不良(Xlinkedspondyloepiphysealdysplasiatarda,SEDL)的发病机理,为最终防治本病提供依据。方法应用逆转录PCR及克隆测序方法对1例涉及SEDL基因第5内含子剪接受体缺失的SEDL患者进行mRNA表达研究。结果该患者存在2个不同片段长度的mRNA表达产物,与GenBank正常序列进行BLAST比较后发现,393bp的表达产物是第6外显子内一个新的潜在剪接位点激活后形成的产物;433bp的表达产物与8号染色体的部分基因组序列完全一致。结论SEDL基因第5内含子剪接受体位点及其后的第6外显子共13个碱基的缺失突变导致第6外显子内一个新的潜在剪接受体位点激活,使转录后的mRNA丢失了第6外显子内47bp的编码序列,并使紧接其后的2个密码子产生移码,导致翻译的提前终止(D109-S123del;S124fsX126)。另外,该突变可能激活了8号染色体上假基因SEDLP2的转录,从而部分地补偿了SEDL蛋白的功能。
麻宏伟姜俊吕峻峰郭然牛国辉
关键词:X-连锁迟发性脊椎骨骺发育不良基因突变
先天性马蹄内翻足与PAX5、PAX6和TBX3基因传递不平衡研究被引量:8
2004年
目的探讨先天性马蹄内翻足(congenitalclubfoot,CCF)与PAX5、PAX6和TBX3基因是否存在相关性。方法在神经管发育调控相关基因PAX5、PAX6和胚胎肢体发育调控相关基因TBX3所在的染色体区域9p13、12q24内选择2个微卫星DNA标记D9S319和D12S378,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及放射自显影技术,对41个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核心家系的123名成员(子女41位,父母总数82位)进行基因型分析,并进行传递不平衡检验(transmissiondisequilibriumtest,TDT)。结果共检父母总数82位。在D9S319多态性标记位点上共检测到7个等位基因,杂合度为59.6%,49位杂合子父母进入TDT检验,分析显示先天性马蹄内翻足与D9S319遗传标记位点不存在传递不平衡(χ2=6.2097,P>0.05);在D12S378多态性标记位点上共检测到5个等位基因,杂合度为73.3%,60位杂合子父母进入TDT检验,分析显示先天性马蹄内翻足与D12S378遗传标记位点的第3个等位基因存在传递不平衡(χ2=10.5116,P<0.01)。结论先天性马蹄内翻足可能与PAX5、PAX6基因无关联,TBX3基因可能是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的易感基因。
任舒月麻宏伟姜俊吉士俊马瑞雪王大佳陈秋
关键词:先天性马蹄内翻足传递不平衡检验核心家系
先天性髋脱位与HOXB9基因或COL1A1基因传递不平衡研究被引量:13
2003年
目的 探讨先天性髋脱位 ( congenital dislocation of the hip,CDH)与 HOXB9基因或COL1A1基因是否存在相关性。方法 在胚胎肢体发育调控相关的 HOXB9基因和 COL1A1基因共同所在的染色体区域 17q2 1内选择微卫星 DNA标记 D17S182 0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及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 ,对 10 1个 CDH核心家系的 30 3名成员进行基因型分析 ,并进行传递不平衡检验 ( transmission dis-equilibrium test,TDT)。结果 在 D17S182 0多态性标记位点上共检测到 12个等位基因。TDT分析显示 ,CDH与 D17S182 0遗传标记位点的第 4个等位基因存在传递不平衡 ( χ2 =6 .0 2 5 ,P=0 .0 14 )。结论CDH与 HOXB9基因和 COL1A1基因共同所在的染色体区域 17q2 1有关联 ,HOXB9基因和 (或 ) COL1A1基因可能是
姜俊麻宏伟卢瑶王岳平王阳李祁伟吉士俊
关键词:先天性髋脱位传递不平衡检验基因型分析
多重PCR技术及定量PCR技术在缺失型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患儿及携带者诊断中的应用研究被引量:8
2005年
目的 建立一种简便、可靠的缺失型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DMD)患儿及携带者的基因检测方法,为DMD产前诊断的开展奠定基础。方法 首先采用1 8对引物多重PCR反应体系,确定2 0 0 1年3月至2 0 0 4年8月就诊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遗传门诊的48例DMD患儿dystrophin基因缺失情况,然后应用定量PCR方法对1 5例缺失型患儿母亲进行携带者检测。结果 48例DMD患儿中2 5例存在基因缺失,缺失率52 % ( 2 5/ 4 8) ,共涉及1 2个外显子,主要集中在44~52外显子,其中外显子49和50缺失频率最高;1 5例缺失型患儿母亲中检出8例携带者,其中肯定携带者检出率1 0 0 % ( 4 / 4 ) ,可疑携带者检出率3 6% ( 4 / 1 1 )。结论 多重PCR结合定量PCR方法能有效地检出缺失型DMD患儿及携带者,可为产前诊断提供十分重要的信息。
牛国辉麻宏伟姜俊吕峻峰卢瑶王岳平
关键词:肌营养不良基因缺失携带者
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的遗传流行病学研究被引量:37
2006年
目的:探讨先天性髋关节脱位(CDH)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应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对444例CDH先证者及其对照的家系资料进行遗传流行病学调查,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进行多因素分析;Falconer多基因阈值模型进行遗传度估算。结果:先证者一级、二级亲属CDH患病率(2.68%,0.45%)显著高于对照组亲属(0.11%,0.13%),其OR值及95%可信区间分别为25.441(3.440 ̄188.150)、3.453(1.135 ̄10.502),患病率先证者一级亲属>二级亲属>三级亲属>对照组亲属。先证者一级、二级、三级亲属的遗传度分别为(67.88±5.12)%(、48.53±11.06)%(、31.82±42.89)%,三者加权平均遗传度为(41.74±4.62)%。臀位妊娠和双下肢捆绑的OR值及95%可信区间分别为3.49(2 2.116 ̄5.556)、4.877(3.623 ̄6.566)。结论:CDH具有多基因遗传病的特点,遗传因素在决定CDH的易患性上起重要作用,臀位妊娠和双下肢捆绑是CDH的重要环境危险因素之一。
姜俊麻宏伟戴晓梅张立军吕俊峰牛国辉郭然吉士俊
关键词:先天性髋脱位遗传流行病学
COL1A1基因PCOL2和Sp1结合位点多态与先天性髋脱位的关联分析被引量:5
2005年
目的研究Ⅰ型胶原α1链(collagentypeⅠalpha1,COL1A1)基因PCOL2和Sp1结合位点多态性在中国北方人群中的分布,并探讨其与先天性髋脱位(congenitaldislocationofthehip,CDH)的关系。方法在81个CDH核心家系的243名成员中,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方法,对位于COL1A1基因启动子内的PCOL2多态(-1997G/T)和转录调控区第1内含子内的Sp1多态(1546G/T)进行基因分型,并进行传递不平衡检验。结果COL1A1基因PCOL2结合位点G/T多态与CDH不存在明显关联(P=0.537),中国人PCOL2多态位点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与西班牙白人群和美国白人群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Sp1结合位点只检测到SS基因型,未检测到Ss或ss基因型。结论COL1A1基因PCOL2和Sp1结合位点多态存在种族差异,PCOL2和Sp1结合位点多态可能与中国人CDH的发病风险无关。
姜俊麻宏伟李祁伟吕峻峰牛国辉张立军吉士俊
关键词:SP1结合位点基因多态性先天性髋脱位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