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牛星焘

作品数:25 被引量:195H指数:7
供职机构:北京医科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卫生部科技专项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4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17篇愈合
  • 17篇创面
  • 13篇愈合过程
  • 13篇创面愈合
  • 6篇细胞
  • 5篇原位
  • 5篇免疫
  • 5篇表皮
  • 4篇原位杂交
  • 4篇组织化学
  • 4篇纤维细胞
  • 4篇免疫组织
  • 4篇免疫组织化学
  • 4篇表皮生长因子
  • 4篇成纤维细胞
  • 3篇生长因子受体
  • 3篇受体
  • 3篇细胞生长
  • 3篇细胞生长因子
  • 3篇纤维细胞生长...

机构

  • 14篇北京医科大学
  • 8篇北京医科大学...
  • 8篇中国人民解放...
  • 2篇北京大学
  • 2篇白求恩国际和...
  • 1篇第二军医大学
  • 1篇北京军区总医...
  • 1篇包头医学院
  • 1篇郑州市第一人...

作者

  • 25篇牛星焘
  • 14篇谷廷敏
  • 9篇陈东明
  • 4篇陈东明
  • 2篇王雪
  • 2篇王雪
  • 2篇杨军
  • 2篇惠博生
  • 2篇于清新
  • 2篇李比
  • 2篇孔繁祜
  • 2篇李健宁
  • 2篇孙志刚
  • 2篇秦泽莲
  • 2篇孙志刚
  • 1篇王雪
  • 1篇秦荣生
  • 1篇陆建峰
  • 1篇林子豪
  • 1篇田社民

传媒

  • 6篇中国修复重建...
  • 4篇实用美容整形...
  • 3篇中华整形烧伤...
  • 3篇中国组织化学...
  • 2篇中华烧伤杂志
  • 2篇解放军医药杂...
  • 1篇包头医学院学...
  • 1篇西北国防医学...
  • 1篇北京军区医药
  • 1篇中华医学美容...
  • 1篇中国临床康复

年份

  • 1篇2004
  • 1篇2001
  • 5篇2000
  • 4篇1999
  • 3篇1998
  • 7篇1997
  • 4篇1996
2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创面愈合过程中EGFr基因表达的研究被引量:4
1996年
应用原位分子杂交技术观测了大鼠创面愈合过程中表皮生长因于受体(Epidermal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的信使核糖核酸(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表明:伤后4天EGFrmRNA即有明显的表达,以后逐渐减弱,伤后16天EGFr mRNA已无明显表达.对EGFr基因表达的作用和机理进行了讨论.
谷廷敏牛星焘陈东明王雪李比
关键词: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创面愈合原位分子杂交
肢端皮肤角化过度增生症的手术治疗
1998年
目的介绍肢端皮肤角化过度增生症10例的治疗体会,其中掌跖角化病9例,疣状表皮结构不良1例。方法采用病变皮肤切除皮肤移植术治疗,其中两例有深部组织外露和放射性溃疡选用皮瓣修复,其余行皮片移植。结果 10例均获满意效果,追踪观察8年以上,无复发,能保持接近正常的功能活动。结论手部以皮片效果最佳,足底应用皮瓣修复,耐磨性较皮片为好,但因皮瓣缺乏纤维隔结构,走路时皮瓣与深部组织间产生相对滑动,也容易造成破溃,必须注意妥为保护。
闫爱萍牛星焘沈力孔繁祜惠博生秦荣生李健宁
关键词:皮肤角化过度增生肢端外科手术
FGF、FN在临床创面愈合过程中变化的研究被引量:2
1999年
目的:探讨内源性FGF、FN变化在创面愈合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取25 例中厚断层供皮区创面病人术后4 d、10 d 和16 d时创面组织行HE和ABC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照创面大体变化,观察创面愈合过程中内源性FGF、FN的变化及其与组织修复的关系。结果:伤后10 d 时内源性FGF、FN表达明显,伤后4 d 和16 d 时表达较弱。FGF和FN的变化和创面愈合的组织学变化较一致。结论:内源性FGF、FN变化为机体的生理变化,可以促进修复,也可避免疤痕形成。
谷廷敏牛星焘郭宏王玉舟刘建春孙志刚
关键词:创面愈合纤维连接蛋白FGF
创面愈合过程中C-myc基因表达变化研究被引量:1
1997年
应用原位杂交技术观测了大鼠创面愈合过程中C-myc基因表达变化。结果表明:在创面愈合过程中,C-myc基因有规律表达,以伤后第表达最强。对C-myc基因表达的作用和机理引起了讨论。
谷廷敏牛星焘陈东明林洪武于清新
关键词:创面愈合C-MYC基因原位杂交
创面愈合过程中内源性FGF含量变化的研究被引量:3
1997年
为探讨创面愈合的机制,本实验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大鼠断层供皮区创面愈合过程中伤后4天,8天,12天和16天创面内源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ibroblastGrowthFactor.FGF)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创面愈合过程中内源性FGF有规律性变化,以伤后8天时相对含量最多,伤后早期和伤后晚期次之,创面愈合后其内源性含量进一步减少。结论:创面愈合过程中,内源性FGF的变化促进了创面愈合,是创面愈合的机制之一,结合内源性FGF变化,合理外用FGF对促进创面愈合可能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谷廷敏牛星焘陈东明杨军
关键词:创面愈合免疫组织化学内源性FGF
PDGF、TGF-β_1在人断层皮片供区创面愈合过程中的基因表达及意义被引量:4
1998年
目的探讨血小板源生长因子(PDGF)、转化生长因子-β_1(TGF-β_1)对伤口愈合的影响。方法用原位杂交技术观察人断层皮片供皮区创面愈合过程中内源性 PDGF、TGF-β_1的基因表达。结果发现人断层皮片供皮区创面愈合过程中内源性 PDGF、TGF-β_1的基因有明显表达。结论其表达规律性在创面愈合过程中可能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
王雪牛星焘陈东明
关键词:血小板源转化生长因子
神经功能指数评价不同腓神经修复方式对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英文)被引量:2
2004年
背景:目前已有大量文献证实了神经功能指数评价鼠坐骨神经损伤后功能恢复程度的可靠性,且经常被用来评价大鼠坐骨神经及其分支损伤后功能恢复的程度。目的:本文拟用神经功能指数评价不同腓神经修复方式对神经功能的影响。设计:随机对照的研究。地点和材料:实验在北京大学医学部动物实验室完成,所需的实验材料为20只SD鼠。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两组,两组中作为支持神经的胫神经均先行去外膜的“开窗”术,第1组行腓神经与胫神经“开窗”端侧缝合,第2组行腓神经与胫神经“开窗”的侧侧缝合。分别在术后的3,6,11,16周通过足印分析法计算出这两组的腓神经功能指数(peronealnervefunctionalin-dex,PFI),用t检验比较两组功能指数的差异。主要观察指标:术后不同时间点两实验组PFI的差异。结果:术后6周:第1组PFI为-39.92±11.67,第2组PFI为-64.49±31.31,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315,P=0.033);术后16周:第1组PFI为-27.43±12.54,第2组PFI为-15.66±9.81,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314,P=0.048)。结论:腓神经术后16周鼠类腓神经与胫神经侧侧缝合修复法功能恢复较端侧缝合法优。
秦荣生李健宁赵一鸣秦泽莲马勇光王侠牛星焘李东
关键词:腓神经功能性
创面愈合过程中内源性EGFr变化的实验研究被引量:3
1997年
谷廷敏牛星焘陈东明
关键词:创面愈合免疫组织化学
细长皮管修复鼻小柱缺损被引量:1
2000年
目的 总结通过留“桥”技术形成的细长皮管在鼻小柱再造中的应用。方法  196 8年 3月~ 1998年 8月 ,利用留“桥”技术形成细长皮管 ,分次转移 ,修复复杂鼻小柱缺损共 18例。采用上臂内侧纵行皮管 13例 ,颈部锁骨上横行皮管 5例 ,设计皮管宽度 2 .0~ 2 .5 cm,长度 11~ 15 cm,皮管中段 3~ 7cm于其一侧留“桥”。结果18例皮管均成活 ,无并发症 ,随访 3~ 6 0个月 ,再造鼻小柱外形、质地、色泽、抗损伤能力均良好。结论 为保证细长皮管的血运 ,皮管中段需留“桥”,二期断“桥”。此皮管能提供外形精致、相对丰富的组织 ,在修复鼻小柱缺损 ,特别是合并鼻尖、鼻中隔、鼻翼部分缺损 ,或伴有口鼻周围软组织缺损时 ,可修复多处畸形 ,效果良好。缺点是疗程稍长。
尤维涛牛星焘孔繁祜惠博生阎爱萍
关键词:鼻小柱缺损
密闭湿润环境与创面愈合被引量:86
2000年
李东张杰牛星焘李建宁
关键词:创面愈合皮肤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