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魏枫

作品数:60 被引量:177H指数:8
供职机构:天津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8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 5篇科技成果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58篇医药卫生
  • 3篇生物学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34篇细胞
  • 23篇肿瘤
  • 14篇肺癌
  • 12篇免疫
  • 11篇基因
  • 9篇乳腺
  • 9篇腺癌
  • 8篇蛋白
  • 8篇乳腺癌
  • 7篇调节性
  • 7篇调节性T细胞
  • 7篇淋巴
  • 7篇节性
  • 6篇真核
  • 6篇真核表达
  • 6篇小细胞
  • 6篇淋巴细胞
  • 6篇活性
  • 5篇预后
  • 5篇腺病

机构

  • 57篇天津医科大学
  • 4篇天津市肿瘤医...
  • 1篇吉林大学中日...
  • 1篇天津市肿瘤防...

作者

  • 60篇魏枫
  • 44篇任秀宝
  • 30篇于津浦
  • 18篇李慧
  • 9篇付晓达
  • 9篇张新伟
  • 8篇刘虹
  • 8篇安秀梅
  • 7篇杨莉莉
  • 7篇郝希山
  • 7篇曹水
  • 5篇赵华
  • 4篇徐冬
  • 4篇于文文
  • 4篇李慧
  • 4篇潘娜
  • 3篇马明全
  • 3篇李润美
  • 3篇张澎
  • 3篇姜宏景

传媒

  • 12篇中国肿瘤生物...
  • 11篇中国肿瘤临床
  • 8篇天津医科大学...
  • 3篇天津医药
  • 2篇中国癌症杂志
  • 2篇中国免疫学杂...
  • 1篇中国老年学杂...
  • 1篇国外医学(免...
  • 1篇中华放射医学...
  • 1篇中华肿瘤杂志
  • 1篇山东医药
  • 1篇中华微生物学...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中华实验外科...
  • 1篇细胞与分子免...
  • 1篇中华放射肿瘤...
  • 1篇第十四届全国...
  • 1篇第十一届全国...

年份

  • 1篇2022
  • 5篇2017
  • 8篇2016
  • 6篇2015
  • 5篇2014
  • 2篇2013
  • 3篇2011
  • 1篇2010
  • 6篇2009
  • 4篇2008
  • 11篇2007
  • 4篇2006
  • 1篇2005
  • 3篇2004
6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新型树突状细胞疫苗的构建及功能的初步鉴定
2011年
目的:构建可同时实现沉默细胞因子信号抑制因子1(SOCS1)、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刺激和肿瘤相关抗原负载的新型树突状细胞(DC)疫苗。方法:构建沉默SOCS1并共表达HMGB1及肿瘤相关抗原NY-ESO-1的质粒(p/shS1-NY-IRES-sig-HMGB1)。体外诱导单核细胞分化为DC,将p/shS1-NY-IRES-sig-HMGB1转染入DC细胞。同时设立未转染组、shNC/GFP转染组和p/shS1-NY-IRES-sig-HMGB1转染组。PCR和Western blot验证基因及蛋白表达后,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DC细胞分泌的肿瘤坏子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12、IL-1及IL-6的变化。结果:经测序证实所构建质粒序列与预期序列一致,酶切和PCR验证质粒结构正确。成功将p/shS1-NY-IRES-sig-HMGB1转染入DC细胞,并在基因和蛋白水平验证NY-ESO-1的正确表达,HMGB1可在胞浆内表达。SOCS1 shRNA质粒shS可沉默SOCS1表达。p/shS1-NY-IRES-sig-HMGB1转染组DCTNF-α、IL-12、IL-1及IL-6分泌量较未转染组和shNC/GFP转染组升高(P<0.05)。结论:成功构建可同时实现沉默SOCS1、HMGB1刺激和肿瘤相关抗原负载的新型DC疫苗。
霍佳杨莉莉魏枫于津浦李慧任秀宝
关键词:细胞因子信号转导蛋白抑制因子树突细胞癌症疫苗质粒转染
Serum HMGN1 is a novel clinical biomarker in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Background: High-mobility group nucleosome-binding protein 1(HMGN1), a recently identified alarmin, is a non-h...
杨帆魏枫孙倩金昊王建任秀宝
关键词:NSCLCBIOMARKERELISA
文献传递
反义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对人肺癌细胞放射敏感性的影响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 观察反义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对人肺腺癌细胞系放射敏感性的影响。方法 在脂质体介导下用质粒pcDNA3-反义EGFR(pcDNA3-antiEGFR)转染spc-a-1细胞,并以未转染(对照组)和空质粒pcDNA3转染(pcDNA3组)细胞作对照。用G418筛选稳定表达的细胞克隆,以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转染后EGFR的mRNA及蛋白表达抑制情况,流式细胞仪检测转染后细胞周期及单次照射8Gy后各组细胞凋亡比例。3组细胞分别给予6MVX射线照射0、2、4、6和8Gy,计算克隆形成率,拟合生长曲线。结果pcDNA3-antiEGFR组与对照组、pcDNA3组比较,EGFR mRNA和蛋白表达量明显减少,G2/M期比例分别为(29.53±1.91)%、(13.7±1.30)%和(12.40±1.34)%,单次照射8Gv后,3个组细胞的凋亡率分别为(39.24±1.57)%、(13.79±0.63)%和(15.02±0.85)%。与对照组相比较,pcDNA3-antiEGFR组细胞的阢、D0、Sq 、SF2值分别由2.11、2.49和0.84降至1.19、0.15和0.32,提示抑制EGFR表达,可降低spc-a-1细胞对射线所致亚致死性损伤的修复能力。结论 反义EGFR可以降低人肺癌spc-a-1细胞中EGFR的表达,改变细胞周期分布,促进凋亡,降低亚致死性损伤的修复能力,增加肺癌细胞系spc.a.1的放射敏感性。
王佩国刘志艳魏枫于津浦史玉荣王平
关键词:肺腺癌反义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iASPP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其对NIH3T3细胞增殖的影响
2011年
目的:构建iASPP真核表达载体,稳定转染小鼠成纤维细胞(NIH3T3)并检测其表达,观察其对NIH3T3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设计引物以源克隆PCMV-iASPP为模板PCR扩增其中的CDS区,亚克隆入FLAG-pcDNA3.0,将该重组质粒转化DH5α感受态大肠埃希菌,筛选阳性克隆,经酶切、测序鉴定后,用脂质体介导转染NIH3T3细胞,G418加压筛选28 d,RT-PCR、West-ern blotting检测基因、蛋白表达;MTT法观察细胞增殖能力。结果:重组质粒鉴定正确,筛选所得阳性克隆中可以检测到iASPP基因的转录和表达,且该iASPP阳性表达细胞株增殖能力明显增强。结论:成功构建iASPP真核表达载体并成功构建稳定表达iASPP的NIH3T3细胞株,证明该基因的稳定表达在体外能显著增强NIH3T3细胞增殖能力。
孔凡铭张新伟于津浦魏枫李慧任秀宝
关键词:IASPPNIH3T3细胞P53
VAV1蛋白与肿瘤浸润T淋巴细胞失能机制的实验研究
任秀宝魏枫苏延军杨蕴于津浦李慧安秀梅李润美
Vav1是T细胞中重要的信号传导分子之一。本研究观察了原位肿瘤浸润T淋巴细胞(TIL-T)中Vav1的表达情况和肿瘤局部免疫抑制的关系。对原位TIL-T的研究结果发现:  来自恶性黑色素瘤的原位TIL-T其Vav1蛋白含...
关键词:
关键词:蛋白肿瘤浸润T淋巴细胞T细胞
癌基因iASPP-SV参与乳腺癌的形成被引量:1
2016年
背景与目的:p53凋亡刺激蛋白抑制剂(inhibitor of apoptosis-stimulating protein of p53,i ASPP)属于ASPP家族成员,其与p53结合,抑制p53靶基因的转录活性,抑制细胞凋亡,与肿瘤形成相关。先前该研究所在课题组发现了i ASPP的一个新亚型i ASPP剪切变异体(i ASPP splice variant,i ASPP-SV),其是包含407个氨基酸残基的核蛋白,能与p53结合、抑制p53的转录活性,但是其与乳腺癌细胞增殖的作用还不清楚。因此,该研究旨在探讨i ASPP-SV在乳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用5’-基因末端快速扩增(rapid amplification of c DNA ends,RACE)方法检测乳腺癌细胞系MCF-7的i ASPP-SV m RNA的5’末端序列。将p FLAG-i ASPP-SV和p FLAGi ASPP(828)分别转染HEK 293细胞,采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HEK293细胞及8种人类肿瘤细胞i ASPP-SV的表达情况。建立稳定表达FLAG-i ASPP-SV和FLAG-i ASPP(828)的NIH 3T3细胞系,细胞增殖分析、克隆形成实验和软琼脂集落形成实验检测i ASPP-SV、i ASPP(828)是否促进细胞增殖、是否是癌基因。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fluorescent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ve,RTFQ-PCR)的方法检测原发性乳腺癌i ASPP-SV和i ASPP(828)m RNA表达水平,确定人乳腺癌中i ASPP-SV是否上调。用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检测i ASPP-SV、i ASPP(828)、p53与NF-κB/p65的关系。结果:5’-RACE方法显示,MCF-7细胞中的i ASPPSV由RAI序列(DQ986418.1)编码。Western blot实验显示,多种人类肿瘤细胞系表达内源性i ASPP-SV。细胞增殖分析、克隆形成实验和软琼脂集落形成实验证实i ASPP-SV与i ASPP(828)能促进肿瘤细胞增殖,是癌基因。RTFQ-PCR实验显示,p53野生型乳腺癌组织i ASPP-SV表达水平的中位值比p53突变型显著升高。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证实i ASPP-SV、i ASPP(828)能抑制NF-κB/p65转录,因此i ASPP可能是双功能蛋白。结论:i ASPP-SV可能作为乳腺癌治疗的有效靶点。
董一楠孔凡铭张新伟魏枫孙倩
关键词:P53NF-ΚB乳腺癌
粒巨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分泌性同种异体肺癌细胞疫苗与自体疫苗抗肺癌免疫保护作用比较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探讨粒-巨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基因修饰同种异体和自体瘤苗诱导抗肿瘤免疫反应的差异。方法以接种Lewis肺癌细胞系的C57BL小鼠为动物模型。将含小鼠GM-CSF重组质粒转染小鼠肺癌细胞系LA795和LLC细胞,制备同种异体和自体瘤苗。分别免疫荷瘤小鼠,检测淋巴细胞的活化;脾细胞及其中的CD8^+T细胞的杀伤活性。结果GM—CSF分泌性LA795和LLC瘤苗接种后,小鼠成瘤时间明显较晚,生存期明显延长,脾淋巴细胞活化比例显著升高(P〈0.01);脾细胞及CD8^+T细胞的杀伤活性明显升高(P〈0.05);同种异体和自体瘤苗在诱导淋巴细胞活化及杀伤活性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GM-CSF分泌性同种异体和自体瘤苗均可诱导特异性抗肿瘤免疫反应。
姜宏景任秀宝李慧于津浦魏枫马明全
关键词:肺癌免疫治疗疫苗
新型肺癌DC疫苗的制备和抗肿瘤免疫活性研究
李慧苏延军黄宗堂曹水任秀宝魏枫于津浦张澎安秀梅
DC疫苗是肿瘤免疫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并已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通过探讨更为有效、实用的抗原负载形式、细胞诱导方法、与其他免疫治疗手段的联合应用等,进一步提高DC疫苗的抗肿瘤免疫活性,有助于最终提高其临床应用效果,对于D...
关键词:
关键词:DC疫苗抗肿瘤免疫活性肺癌
非小细胞肺癌组织微卫星不稳定与T淋巴细胞浸润的关系被引量:7
2016年
目的:分析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组织错配修复蛋白MLH1、MSH2和MSH6的表达和T淋巴细胞浸润情况,探讨微卫星不稳定(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MSI)与NSCLC组织T淋巴细胞浸润的关系。方法:收集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2004年至2010年NSCLC组织标本100例,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癌组织中MLH1、MSH2和MSH6的表达,以其中1种及1种以上蛋白表达阴性者判定为MSI;同时检测T淋巴细胞浸润情况,并分析MSI与NSCLC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NSCLC组织中MSI检出率24%,少于微卫星稳定(microsatellite stability,MSS)。MSI NSCLC组织中T淋巴细胞浸润明显高于MSS者。免疫组化结果显示:MSI NSCLC组织CD3^+、CD4^+、CD8^+ T淋巴细胞浸润数目明显多于MSS NSCLC组织,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SI与患者的年龄有关(P<0.05),而与患者的性别、肿瘤组织类型、肿瘤大小、淋巴结有无转移和肿瘤有无远处转移均无关(P>0.05)。结论:MSI影响NSCLC肿瘤免疫微环境,MSI的检测可为NSCLC免疫治疗效应提供预测指标。
桑友洲梅静思于文文张喜英魏枫于津浦任秀宝
关键词:非小细胞肺癌微卫星不稳定
乳腺癌中P53的表达与上皮-间质转化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6
2014年
目的:探讨乳腺癌组织中P53的表达和上皮-间质转化(EMT)的相互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63例乳腺癌组织中P53、Twist、Snail、E-Cadherin、N-Cadherin、Vimentin和Fibronectin的表达情况,分析乳腺癌突变型P53蛋白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患者预后和EMT发生之间的关系。结果:P53、Twist和Snail的阳性率以及EMT的发生率分别为44.4%(28/63)、54.0%(34/63)、68.3%(43/63)和41.3%(26/63)。乳腺癌P53表达与组织学分级相关(P<0.05),与其他临床病理特征无关(P>0.05)。P53与Twist、Snail的表达存在相关性,而Twist、Snail和EMT发生相关(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淋巴结转移、P53和EMT是乳腺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P53的表达与乳腺癌组织学分级和EMT的发生相关,是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可作为乳腺癌治疗的重要靶点。
霍莉莉李慧魏枫任秀宝
关键词:乳腺肿瘤P53上皮-间质转化预后免疫组织化学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