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黄焱磊

作品数:31 被引量:137H指数:6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临床学科重点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8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6篇直肠
  • 14篇肛门
  • 13篇畸形
  • 12篇肛门直肠
  • 11篇先天
  • 11篇先天性
  • 9篇直肠畸形
  • 9篇肛门直肠畸形
  • 9篇肠畸形
  • 6篇神经系
  • 6篇神经系统
  • 6篇先天性肛门直...
  • 6篇结肠
  • 6篇肠神经
  • 6篇肠神经系统
  • 5篇巨结肠
  • 4篇新生儿
  • 4篇手术
  • 4篇儿童
  • 3篇神经支

机构

  • 31篇复旦大学
  • 2篇厦门市儿童医...

作者

  • 31篇黄焱磊
  • 22篇郑珊
  • 10篇肖现民
  • 4篇沈淳
  • 4篇陈功
  • 3篇杨少波
  • 3篇吕志葆
  • 3篇陈莲
  • 2篇董岿然
  • 2篇董瑞
  • 2篇杨一凡
  • 1篇宋再
  • 1篇谢婵来
  • 1篇吴颖
  • 1篇孙颖华
  • 1篇朱海涛
  • 1篇龚英
  • 1篇孙松
  • 1篇李军
  • 1篇乔中伟

传媒

  • 13篇中华小儿外科...
  • 12篇临床小儿外科...
  • 1篇中国实用儿科...
  • 1篇家庭用药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21
  • 2篇2020
  • 2篇2019
  • 1篇2018
  • 2篇2016
  • 2篇2014
  • 3篇2013
  • 1篇2012
  • 3篇2011
  • 2篇2010
  • 3篇2008
  • 4篇2007
  • 2篇2006
  • 1篇2005
  • 1篇2003
3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婴幼儿慢性复杂性肛管、直肠炎症9例分析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分析婴幼儿慢性复杂性肛管、直肠炎症的病因及临床诊断方法。方法 2008年5月至2014年12月本院收治慢性复杂性肛管、直肠炎症患儿9例,其中男性7例,女性2例,就诊时年龄1岁8个月至3岁。结合病因诊断,回顾性分析患儿病史、辅助检查以及经验性治疗结果。结果9例患儿最终病因诊断为Cronh病7例,肠结核1例,疑诊Crohn病1例。均存在贫血及前白蛋白低下,其中有4例血清IgG增高,7例IgA增高,结核抗体均为阴性;C-ANCA弱阳性2例(Crohn病和肠结核各1例)。结肠镜显示病变累及全结肠1例,左半结肠4例,乙状结肠及直肠4例。结肠镜检查结合组织病理学表现诊断为Crohn病2例,肠结核1例,经验性药物治疗后确诊Crohn病5例,1例诊断不明。结论婴幼儿慢性复杂性肛管、直肠炎症临床诊断需要考虑非特异性炎性肠道疾病的可能性,在明确诊断并治疗原发疾病前不宜局部外科治疗。
黄焱磊郑珊肖现民
关键词:肛门疾病直肠疾病婴儿
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直肠末端PGP9.5和S-100蛋白表达的临床研究被引量:2
2008年
目的研究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末端肠壁内神经系统发育情况,探讨术后排便功能障碍的病理机制。方法收集2001年1月至2005年12月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结肠盲端标本76例(包括高位11例,中位26例,低位39例)。记录平均胎龄、出生体重及取得直肠标本时的年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PGP9.5和S-100蛋白在上述标本中的表达水平。结果不同类型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患儿出生时胎龄和平均体重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GP9.5和S-100在高位畸形患儿中的表达明显低于中位畸形(高位vs中位,PGP9.5:0.422±0.008vs0.447±0.006,P值=0.0226;S-100:0.417±0.009vs0.442±0.007,P值=0.0401)和低位畸形(高位vs低位,PGP9.5:0.422±0.008vs0.450±0.009,P值=0.0331;S-100:0.417±0.009vs0.447±0.010,P值=0.0436);中位和低位畸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位畸形一期手术组直肠末端PGP9.5和S-100的表达明显低于分期手术组(PGP9.5:0.421±0.010vs0.453±0.006,P值=0.0128;S-100:0.413±0.010vs0.449±0.006,P值=0.0048);低位畸形26例男性患儿取得直肠盲端标本时的平均年龄为(0.11±0.08)个月,13例女性患儿平均年龄为(6.15±0.29)个月(P<0.0001),但直肠末端PGP9.5和S-100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末端肠壁内神经系统的发育程度与畸形位置密切相关,这可能是高位畸形术后排便障碍的发生机制之一,中位畸形盲端肠壁内神经系统的发育可随年龄逐渐趋向于成熟。
黄焱磊郑珊
孕期叶酸影响胎鼠肛门直肠发育畸形的实验研究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 观察孕期叶酸对胎鼠肛门直肠畸形的发生和末端直肠DNA甲基化水平.方法 SD成年雌性大鼠80只,随机分为叶酸缺乏组、高叶酸组、正常叶酸组和对照组.妊娠10d,叶酸缺乏组、高叶酸组和正常叶酸组经胃管注入乙烯硫脲;妊娠20d,剖宫取胎鼠.观察肛门直肠畸形发生率,PCR方法检测胎鼠末端直肠组织GDNF甲基化水平.结果 叶酸缺乏组血清叶酸浓度(3.23±0.11 )μg/L明显低于正常叶酸组(3.86±0.11) μg/L(P=0.020 4)和对照组(4.00±0.11)μg/L(P=0.008 0).叶酸缺乏组、高叶酸组和正常叶酸组肛门直肠畸形发生率分别为51.4%、42.8%、45.9%,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末端直肠GDNF甲基化水平为(20.45±1.73)%,叶酸缺乏组有肛门胎鼠为(9.49±1.49)%,叶酸缺乏组无肛畸形胎鼠为(4.64±1.49)%均显著降低(P=0.0004,P<0.0001);而叶酸缺乏组和正常叶酸组肛门畸形胎鼠末端直肠中的甲基化水平又明显低于各自的无畸形胎鼠组[(4.64±1.49)%比(9.49±1.49)%,P=0.033 5;(14.49±1.71)%比(19.14± 1.73)%,P=0.026 7];丽高叶酸组无肛畸形的甲基化水平(37.90±2.34)%显著高于同组有肛门胎鼠组(23.38±2.34) %(P=0.000 4);与对照组(20.45±1.73)%比较,正常叶酸组的无肛畸形末端直肠则降低(14.49±1.71)%(P=0.0190).结论 孕期叶酸水平对肛门直肠畸形发生无显著影响,但可能通过组织甲基化水平涉及畸形末端直肠神经发育程度.
黄焱磊郑珊
关键词:肠神经系统叶酸
孕期维生素A缺乏导致胎鼠肛门直肠发育畸形的实验研究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观察维生素A缺乏(vitamin A,VA)对胎鼠肛门直肠畸形(anorectal malformations,ARM)的发生和末端直肠肠壁内神经系统(enteric nervous system,ENS)发育的影响。方法SD成年雌性大鼠60只,随机分为三组(于孕前2周开始每组喂以不同剂量的VA饮食至孕期结束):①VAD组(n=20只):喂以VA缺乏饲料;②正常对照组(作为阴性对照组,n=20只):喂以普通饲料;③ETU组(即乙烯硫脲组,作为阳性对照组,n=20只):喂以普通饲料。于妊娠第10天,ETU组经胃管注入1%的乙烯硫脲(ethylenethiourea,ETU)(125mg/kg);于妊娠第20天,所有孕鼠行剖宫术取胎鼠。观察活胎鼠ARM发生率以及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胎鼠末端直肠PGP9.5和S100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1)血清VA水平:经VA缺乏饲料喂养2周后VAD组的血清VA浓度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310)和ETU组(P=0.0401);(2)ARM发生率:VAD组和ETU组的胎鼠ARM发生率分别为64.5%(20/31)、45.9%(61/133),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对照组未发现ARM;(3)免疫组织化学结果:①在有肛门胎鼠末端直肠中,PGP9.5和S-100在VAD组中的表达明显低于ETU组(PGP9.5的P值=0.0156、S-100的P值=0.0105)和正常对照组(PGP9.5的P值=0.0091、S-100的P值=0.0024),而ETU组和正常对照组两组之间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在无肛畸形胎鼠末端直肠中,PGP9.5和S-100在VAD组中的表达明显低于ETU组(P〈0.0001);VAD组和ETU组的无肛胎鼠末端直肠中的表达均显著低于各自的有肛门胎鼠组(VAD组:PGP9.5和S-100的P值均〈0.0001;ETU组:PGP9.5的P值=0.0203、8-100的P值=0.0122)。结论孕期VA缺乏会导致胎鼠ARM的形成,胎鼠末端直肠ENS发育程度与其ARM有关。
黄焱磊郑珊
关键词:肠神经系统
72例儿童卵巢病变临床分析被引量:2
2006年
黄焱磊吕志葆
关键词:卵巢病变儿童病理表现
儿童便秘的认识与治疗进展被引量:14
2007年
便秘是小儿常见疾病。临床上很难对儿童便秘提出一个明确的概念,尤其小儿排便次数随着年龄的增长变化很大,同时由于特发性便秘的病因尚不明确,病理改变复杂,目前关于小儿便秘的临床分型、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法等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另一方面,家长对孩子排便行为的重视,以及环境、饮食和药物等因素使小儿便秘的发生率也较以往有增长趋势。因此,有关儿童便秘的发生、发展、诊断与处理已成为儿科领域一个重要问题。
黄焱磊郑珊
关键词:儿童便秘小儿便秘排便次数临床分型特发性便秘病理改变
全结肠巨结肠肠壁内神经标志物表达及神经支配的研究
2007年
目的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研究不同神经标志物在全结肠型无神经节细胞症(TCA)和常见型巨结肠(HD)肠壁内表达的差异。方法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1996年1月~2005年12月间收治TCA确诊病例18例,收集结肠、回肠全层标本。对照组为常见型HD及肛门直肠畸形各10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对肠壁内神经标记物:S-100蛋白、外周蛋白、蛋白基因产物9.5(PGP9.5)、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的不同程度的表达进行比较。数据采用t检验分析。结果PGP9.5、S- 100蛋白、NSE和外周蛋白在对照组和TCA组、HD组近端肠壁内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移行段内可见少数成熟和不成熟神经节细胞,神经标志物表达低于HD组(P<0.01);18例TCA远端肠壁内均无神经节细胞,粗大的神经干较HD少见,神经标志物表达明显低于HD组(P<0.01),以PGP9.5最明显。结论研究表明TCA和常见型HD病变肠段中存在明显的神经标记物阳性表达差异,提示全结肠巨结肠肠壁内神经支配异常不同与常见型巨结肠。
陈莲Basnet Anupama郑珊黄焱磊肖现民
关键词:基因产物
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术后再手术因素分析被引量:6
2020年
目的分析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anorectal malformation,ARM)患儿术后并发症及再手术原因。方法对2003年1月至2017年12月由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收治且行肛门成形术的544例ARM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记录不同类型ARM患儿的手术方式及术后并发症,分析再手术原因、术式选择及术后转归。结果276例直肠会阴瘘患儿均行一期肛门成形术,其中再手术5例(后切开3例、前矢状入路2例),后切开手术组和前矢状入路组在并发症发生率和再手术率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1.927,P<0.001;χ2=6.782,P=0.009)。127例直肠尿道球部瘘患儿分别行一期或分期后矢状入路肛门成形术(一期24例,分期103例),其中再手术45例(一期1例,分期44例),一期手术组和分期手术组在并发症发生率和再手术率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差异(χ2=55.683,P<0.001;χ2=12.645,P<0.001)。22例直肠膀胱瘘患儿中行分期腹骶会阴肛门成形术17例,5例行一期腹腔镜辅助拖出肛门成形术,其中再手术9例(一期腹腔镜组3例,分期经腹骶会阴组6例),一期腹腔镜组和分期经腹骶会阴组在并发症发生率和再手术率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308,P=0.579;χ2=0.976,P=0.323)。109例直肠前庭瘘患儿均行一期肛门成形术,前矢状入路50例,后矢状入路59例,再手术7例(前矢状入路6例,后矢状入路1例),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χ2<0.001,P=0.983),但前矢状入路组再手术率高于后矢状入路组(χ2=4.782,P=0.029)。2例直肠尿道前列腺部瘘患儿行分期后矢状入路肛门成形术,2例直肠阴道瘘患儿行一期后矢状入路肛门成形术,6例肛门狭窄患儿在麻醉下强力扩肛,术后无一例发生并发症。结论ARM术后并发症大部分是可以预防或减轻的,正确选择手术时机及手术方式是预防并发症的关键,可避免或减少再手术的发生。
周莹沈淳黄焱磊郑珊
关键词:消化系统畸形再手术手术后并发症
Kasai术中肝脏吲哚菁绿显像特点与胆道闭锁患儿早期预后的关系探索
2022年
目的本研究探索在Kasai术中使用ICG后的肝脏荧光显像特点与胆道闭锁早期预后的关系。方法本研究纳入2019年11月至2020年5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外科行胆道探查与Kasai手术的Ⅲ型胆道闭锁患儿共87例,其中男38例,女49例,手术日龄(60.49±20.75)d,体重(4.83±0.76)kg。术前1天注射ICG。术中用近红外摄像系统观察肝门部及肝脏表面ICG荧光显像特点,计算相应部位的亮度值。根据肝门部显像快慢(快显像为ⅰ组,慢显像为ⅱ组,不显像为ⅲ组)、肝脏表面荧光特征(点状荧光为A组,均匀强荧光为B组,均匀弱荧光为C组)以及肝门部亮度比值比分别进行亚组分析,比较各组胆汁排泄速度、胆汁分布及瞬时胆汁流量与早期预后的关系。早期预后指标为术后3个月、6个月退黄率及术后1年自体肝生存率。结果87例患儿术后3个月、6个月总体退黄率分别为49.4%和59.8%,术后1年自体肝生存率为59.8%。其中ⅰ组(n=66)、ⅱ组(n=5)和ⅲ组(n=16)术后6个月退黄率分别为62.1%(41/66)、60%(3/5)和50%(8/16)(χ^(2)=0.929,P=0.679),ⅱ组术后1个月内各时间点(术后7天、14天、1个月)的血清胆红素数值与术前相似,但三组患儿术后6个月内胆红素总体下降趋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41)。A组(n=33),B组(n=40)和C组(n=14)术后6个月退黄率分别为41/66、3/5和8/16,(χ^(2)=0.299,P=0.876),组间术后6个月内退黄趋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23)。肝门部亮度比值比与术后6个月退黄无关(P=0.432)。结论Ⅲ型胆道闭锁Kasai术中胆汁排泄慢的患儿黄疸消退需要更长时间,术中使用ICG检测肝门胆汁排泄速度、胆汁分布及瞬时胆汁流量结果与术后BA患儿早期退黄和生存情况无明显相关性。
徐琛汤悦郑珊黄焱磊杨少波孙松李军朱叶刘源鑫宋再董晨彬陈功
关键词:荧光染料吲哚菁绿预后
新生儿全结肠巨结肠阑尾壁内神经元标记物和神经支配分布的评价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 对新生儿全结肠巨结肠(TCA)阑尾神经分布的免疫组化进行研究,比较TCA阑尾和正常新生儿阑尾肠神经分布的差异.方法 收集本院新生儿TCA患儿阑尾10例,将常见型HD近端正常乙状结肠组织和因肠旋转不良行阑尾切除术的10例新生儿设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技术对S100蛋白、外周蛋白和蛋白基因产物9.5(PGP9.5)的表达进行比较,通过LEICADM生物显微镜下测量单位面积肌层组织中神经标记物阳性表达面积百分比.数据分析应用SPSS14.0软件进行t检验.结果 ①TCA患儿阑尾病理结果显示黏膜下和肌层没有或仅见少量神经干,神经节细胞缺如,对照组均找到神经干和发育成熟神经节细胞,但肠旋转不良阑尾管壁内神经节细胞发育较小,神经束和神经纤维亦明显减少.②对照组PGP9.5、外周蛋白和S100免疫组化染色均呈强阳性,但肠旋转不良阑尾组织染色密度明显低于正常乙状结肠组织(P〈0.01).③TCA阑尾壁内免疫表达阳性细胞缺如,神经纤维表达微弱或无表达,密度明显少于肠旋转不良组(P〈0.01).结论 新生儿肠旋转不良阑尾仅见少量正常或发育不成熟的神经节细胞,神经标志物表达密度较正常乙状结肠明显减少,提示新生儿期阑尾神经束和神经节细胞可能存在发育未成熟;PGP9.5、S100和外周蛋白在新生儿TCA患儿阑尾的表达明显减少,可以帮助诊断.
郑珊BasnetAnupama黄焱磊陈莲肖现民
关键词:巨结肠阑尾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