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文迪

作品数:10 被引量:64H指数:5
供职机构: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卫生部临床学科重点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基因
  • 2篇突变
  • 2篇重症
  • 2篇重症监护
  • 2篇文献复习
  • 2篇患儿
  • 2篇监护
  • 2篇儿童
  • 2篇复习
  • 1篇心脏
  • 1篇心脏病
  • 1篇性疾病
  • 1篇血小板
  • 1篇血小板源
  • 1篇血小板源性
  • 1篇血小板源性生...
  • 1篇血小板源性生...
  • 1篇血小板源性生...
  • 1篇亚甲基四氢叶...
  • 1篇亚甲基四氢叶...

机构

  • 8篇华中科技大学
  • 2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荆门市第一人...

作者

  • 10篇张文迪
  • 6篇罗小平
  • 3篇高金枝
  • 3篇付溪
  • 2篇陈瑜
  • 2篇黄姗
  • 2篇付丽娜
  • 2篇袁义
  • 2篇刘铜林
  • 2篇高洪杰
  • 2篇娄丽萍
  • 2篇黄浩
  • 2篇余肖
  • 2篇熊鹏
  • 1篇周华
  • 1篇黄薇
  • 1篇吴薇
  • 1篇谢雪梅
  • 1篇廖丽红
  • 1篇梁雁

传媒

  • 2篇实用儿科临床...
  • 2篇神经损伤与功...
  • 1篇中国当代儿科...
  • 1篇中国妇幼保健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江苏大学学报...
  • 1篇中国循证儿科...
  • 1篇中华实用儿科...

年份

  • 2篇2019
  • 2篇2016
  • 2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1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维甲酸诱导P19胚胎癌细胞向神经元分化过程中分化相关因子的表达
2013年
目的:探索维甲酸(RA)体外诱导P19胚胎癌细胞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过程中分化相关因子的表达。方法:小鼠P19胚胎癌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予RA添加培养,对照组予同体积的无RA溶解液无水乙醇代替,诱导4 d后,分化7 d。通过免疫荧光法鉴定细胞分化,实时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分化相关指标SOX2、NESTIN、TUJ1、Neurod2的表达。结果:分化7 d后,在实验组观察到丰富的TUJ1的表达;对照组极少观察到TUJ1表达。实验组的SOX2呈波动高表达,对照组持续递减表达;NESTIN呈现迅猛上升,在诱导第4天时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化期间两组无显著性差异;Neurod2在诱导第2天有小量表达,迅速升高至分化第1天出现峰值。对照组中Neurod2和TUJ1显著性低表达,在实验组中均高表达。结论:RA体外诱导P19胚胎癌细胞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可作为研究人类神经系统发育的体外模型;Neurod2可能促进神经前体细胞向神经元的分化和维持神经功能活性。
张文迪付溪高金枝谢雪梅罗小平
关键词:维甲酸神经元诱导分化
伴染色体核型异常的毛发-鼻-指(趾)综合征1例并文献复习被引量:5
2012年
目的探讨毛发-鼻-指(趾)综合征(TRPSs)主要临床特征和基因突变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对1例TRPSs女性患儿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及家系染色体核型进行分析,提取其家系外周血白细胞基因组DNA,PCR扩增TRPS1基因全部编码区序列后测序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儿头皮毛发稀疏、细软,眉毛外侧稀疏,耳大竖立,梨状鼻,人中长而扁平,上唇薄;指间关节弯曲粗大,双手X线片发现锥形骨骺;染色体核型分析示:46,XX,t(2q-;8q+),其弟及其父母染色体核型均正常;家系外周血基因突变分析结果为阴性。结论 TRPSs的诊断以临床特征和影像学表现为主要依据。外周血TRPS1基因突变分析结果为阴性,结合患儿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推测可能存在TRPS1基因突变以外的其他致病因素。
黄姗吴薇张文迪黄薇梁雁罗小平
关键词:染色体核型X线片
雾化吸入重组人干扰素α-2b治疗婴幼儿毛细支气管炎的多中心研究被引量:25
2016年
目的 分析雾化吸入重组人干扰素α-2b对婴幼儿毛细支气管炎的安全性及治疗效果。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多中心的临床试验设计方法,2015年10月-2016年4月期间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荆门市第一人民医院、荆门市中医院共收集符合研究条件356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按入组时间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对症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应用重组人干扰素α-2b雾化吸入治疗(100~150 k U/kg/c),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1观察组主要疗效指标的改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2所有患儿在干扰素α-2b雾化吸入治疗后,均未见明显呼吸道局部刺激症状,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雾化吸入重组人干扰素α-2b是一种安全有效治疗毛细支气管炎的方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徐东许华平胡俊杰艾国蔡保欢高金枝张文迪李荣周华
关键词:雾化吸入干扰素Α-2B毛细支气管炎婴幼儿
5,10-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启动子区域甲基化状态与先天性心脏病的关系被引量:4
2012年
目的通过比较先天性心脏病(CHD)患儿与无先天性出生缺陷儿童的5,10-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基因启动子区域甲基化状态,探讨MTHFR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状态与儿童CHD的关系。方法收集53例CHD患儿(病例组)及80例无先天性出生缺陷的儿童(对照组)外周静脉血液标本。二组儿童年龄为10个月~14岁,均为武汉市及周边地区的汉族人。病例组男29例,女24例;对照组男44例,女36例。首先提取血液白细胞DNA,然后对DNA进行亚硫酸氢钠修饰,采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SP)技术通过特异性引物检测MTHFR基因启动子区域甲基化状态。应用SPSS 15.0软件进行χ2检验,分析MTHFR基因启动子区域甲基化状态与CHD的关系。结果 MSP分析显示,病例组和对照组MTHFR基因启动子区域非甲基化分别为36例(67.92%)和69例(86.25%),部分甲基化分别为15例(28.30%)和9例(11.25%),甲基化分别为2例(3.78%)和2例(2.50%),2组间MTHFR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状态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554,P=0.038)。结论 MTHFR基因启动子区域超甲基化可能是导致CHD发病的原因之一。
张文迪余肖黄姗罗小平
关键词:先天性心脏病甲基化启动子
单中心PICU细菌分布特点分析被引量:6
2019年
目的分析儿童重症监护室(PICU)常见细菌分布特点,为临床早期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研究2013年1月1日~2017年12月31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儿童重症监护室微生物培养病原菌检测结果,统计分析该PICU常见病原菌的分布特点。结果①PICU常见细菌:14101份送检标本培养出779株非重复细菌,包括革兰阴性菌529株(67.9%),革兰阳性菌250株(32.1%)。常见病原菌依次为肺炎克雷伯菌129株(16.6%)、不动杆菌属110株(14.1%)、金黄色葡萄球菌93株(11.9%)、大肠埃希菌66株(8.5%)、肺炎链球菌57株(7.3%)等。②影响细菌分布的因素:痰培养、导管尖端培养及皮肤分泌物培养以检出革兰阴性菌为主,而血培养、尿培养及脑脊液培养以检出革兰阳性菌为主。肺炎克雷伯菌及大肠埃希菌感染好发于婴幼儿,金黄色葡萄球菌及肺炎链球菌感染好发于年长儿。随着住院时间的延长,革兰阴性菌检出率上升,而革兰阳性菌检出率下降。结论该院PICU微生物培养总阳性率不高,常见病原菌仍以革兰阴性菌为主。不同标本、不同年龄、不同住院日及不同年份病原菌分布有差异,临床经验性用药应有针对性。
李奔陈瑜陈中举熊鹏袁义黄浩张文迪付丽娜刘铜林
关键词:儿童重症监护室感染性疾病细菌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
胃肠道间质瘤KIT/PDGFRA基因突变类型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被引量:11
2016年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患者KIT和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α(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 receptor alpha,PDGFRA)基因突变类型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收集经病理学确诊的199例GIST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荧光PCR-毛细管电泳测序法检测肿瘤组织标本KIT基因(外显子9、11、12、13、14、17和18)与PDGFRA基因(外显子12、14和18),分析GIST的基因突变类型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199例GIST患者中KIT基因突变169例(84.9%),PDGFRA基因突变11例(5.5%),KIT/PDGFRA野生型(WT-GIST)19例(9.5%)。KIT基因外显子11突变中有2例为纯合突变型。WT-GIST中有2例PDGFRA基因外显子12的上游内含子检测出突变。小肠GIST患者的KIT基因突变率明显高于胃GIST(P<0.05)。高危组和中危组(NIH危险度分级)GIST患者的KIT基因突变率显著高于极低危组(P<0.01)。KIT基因突变率在不同性别、年龄、肿瘤组织大小、肿瘤组织学形态、肿瘤细胞核分裂象和Ki67指数组间无明显差异。年龄≤50岁的GIST患者PDGFRA基因突变率明显高于年龄>50岁的GIST患者(P<0.05)。胃和结直肠GIST患者的PDGFRA基因突变率均明显高于小肠(均P<0.01)。上皮样细胞型GIST患者的PDGFRA基因突变率显著高于梭形细胞型(P<0.01)。不同性别、肿瘤组织大小、肿瘤细胞核分裂象、NIH分级和Ki67指数组间的PDGFRA基因突变率无明显差异。结论:KIT基因突变是GIST患者的主要突变类型,小肠GIST和中、高危GIST患者KIT基因突变率较高;年龄≤50岁、胃、结直肠、上皮样细胞型的GIST患者PDGFRA基因突变率较高。
张文迪娄丽萍
关键词:胃肠道间质瘤KIT基因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临床病理特征
重症监护病房中意外伤害患儿病因及影响因素的分析被引量:6
2019年
目的分析儿童重症监护病房(PICU)收治的意外伤害患儿的病因及影响因素,为预防儿童意外伤害和降低儿童意外伤害的病死率提供指导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2月至2017年12月PICU收治的意外伤害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该阶段共收治意外伤害患儿102例,占PICU收治患儿总数的3.30%(102/3087)。儿童意外伤害的类型居前三位分别为食物/药物中毒、溺水、气道/食道异物。儿童意外伤害发生情况与性别和年龄密切相关,男孩意外伤害发生比例明显高于女孩,年龄越小意外伤害发生占比越高(P<0.05)。儿童意外伤害类型与年龄也有明显的相关性,不同年龄组常见的意外伤害类型有差异。不同类型意外伤害的发生比例在城乡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意外伤害后发生器官功能障碍的数量,以及呼吸、心血管、神经、肾脏、血液五大器官功能障碍与患儿死亡的发生密切相关(P<0.05),但不是导致患儿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预防是降低儿童意外伤害发生的关键,应根据性别、年龄特点和不同意外伤害类型,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同时应该普及急救知识,完善急救转运系统,PICU医生应该重视意外伤害患儿器官功能的保护,以降低意外伤害患儿的病死率。
黄浩李奔陈瑜袁义熊鹏张文迪付丽娜刘铜林
关键词:病因影响因素重症监护病房儿童
mir-34a模拟物转染人脑胶质瘤细胞U87对Dll1基因表达的影响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观察mir-34a对人脑胶质瘤细胞U87中Dll1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探讨Dll1是否为mir-34a的靶基因。方法将人脑胶质瘤U87细胞分为mir-34a模拟物组、阴性对照组、脂质体组和空白对照组,根据人源mir-34a序列,设计并合成其双链模拟物(mir-34a mimics)。将mir-34a mimics以脂质体Lipofectamine 2000包裹,并转染至人脑胶质瘤细胞U87中,转染后48 h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细胞内Dll1基因m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技术检测细胞内Dll1蛋白表达水平。实验数据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转染后48 h模拟物组、阴性对照组、脂质体组和空白对照组细胞内Dll1基因mRNA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1.26±0.09、1.29±0.03、1.10±0.12和1.39±0.08;转染后48 h模拟物组、阴性对照组、脂质体组和空白对照组细胞内Dll1蛋白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0.011 34±0.041 90、0.628 09±0.035 00、0.913 28±0.036 20和0.868 60±0.039 00。模拟物组Dll1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低于阴性对照组、脂质体组和空白对照组(Pa<0.05);而模拟物组Dll1的mRNA表达水平与其他3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a>0.05)。结论人脑胶质瘤细胞U87中,mir-34a可通过下调Dll1蛋白而非基因表达水平发挥该靶基因转录后翻译水平的负性调控作用。
余肖张文迪宁琴罗小平
关键词:微小RNAMIR-34A转染
慢病毒介导的shRNA对大鼠脑纹状体GCDH蛋白的沉默效应研究
2014年
目的:利用已成功构建的慢病毒载体,检测慢病毒介导的GCDH基因沉默对大鼠脑纹状体GCDH蛋白表达下调的能力。方法:30只健康雄性刚断乳34周SD大鼠随机分为绿色荧光蛋白(GFP)对照病毒注射组(对照组)和GCDH慢病毒注射组(GCDH组)各15只。各组分别在脑立体定位仪下定位纹状体组织后单侧给予GFP对照病毒2耻L和GCDH慢病毒原液2灿。注射后14d及1、3月,分别处死大鼠,并取注射区域的脑纹状体组织蛋白质通过Westemblot及石蜡切片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纹状体GCDH蛋白表达水平,同时测定肝。肾功能、血清有机酸及Rotarod行为学。结果:GCDH慢病毒注射14d及l、3月后,GCDH组可检测到注射区域GCDH蛋白在脑纹状体区域表达有明显降低,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肝肾功能、血清有机酸及行为学未发现明显差异。结论:成功注射GCDH慢病毒到刚断乳34周SD大鼠脑纹状体,并在注射后不同时间均检测到GCDH蛋白的表达稳定下调。
付溪高洪杰娄丽萍高金枝张文迪罗小平
关键词:慢病毒载体纹状体
异戊酸血症2例患儿的临床研究并文献复习被引量:6
2014年
目的 探讨异戊酸血症(IVA)患儿的临床特点和诊治经验,以及异戊酰辅酶A脱氢酶(IVD)基因突变情况,以提高认识,更好地预防和治疗该病.方法 分析2例IVA同胞患儿的临床病史及实验室检查,并对患儿及双亲IVD基因12个外显子及内含子进行扩增,聚合酶链反应(PCR)产物直接测序,分析基因突变结果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结果 2例同胞患儿均诊断为IVA,哥哥新生儿期急性起病,伴高氨血症,低钙血症,全血细胞减少;弟弟无明显临床症状但血氨升高,2例患儿尿有机酸分析均显示尿中检出大量异戊酰甘氨酸.哥哥因脓毒症及出血于新生儿期夭折;弟弟治疗及时并随访2年病情控制佳.IVD基因测序显示,在第10号外显子上,2例患儿及母亲存在杂合突变:c.1016G> A(C339Y),该突变以往未见报道,父亲以及50例健康对照组未见突变.国内详细报道的总共15例IVA患儿中有11例新生儿期发病,12例呈现典型IVA表现,12例表现出特殊体味,9例全血细胞减少,5例高氨血症,6例低钙血症,6例报道死亡,5例通过饮食控制病情有不同程度的好转,存活患儿仅2例随访超过2年.结论 新报道2例IVA患儿,同时发现1个新的IVD基因突变,即C339Y突变,该突变可能引起IVD蛋白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同时,直接基因测序不能识别出所有的IVA患者,基因诊断的漏诊需要引起临床医师的注意.IVA近年来报道有增多的趋势.
付溪高洪杰吴婷婷张文迪廖丽红罗小平
关键词:突变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