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长军

作品数:20 被引量:93H指数:6
供职机构:中国地震局第二监测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地震行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0篇天文地球

主题

  • 9篇地震
  • 5篇地震危险
  • 5篇断层
  • 5篇GPS
  • 4篇地壳
  • 4篇地震矩
  • 4篇地震危险性
  • 4篇震源
  • 3篇形变
  • 3篇运动学
  • 3篇运动学模型
  • 3篇震源机制
  • 3篇微动态
  • 3篇块体
  • 3篇滑动速率
  • 3篇基于GPS
  • 3篇鄂尔多斯地块
  • 2篇地壳运动
  • 2篇断层滑动
  • 2篇断层滑动速率

机构

  • 17篇中国地震局
  • 8篇中国地震局地...
  • 2篇南方海洋科学...
  • 1篇防灾科技学院
  • 1篇中国地震局兰...
  • 1篇西安市勘察测...

作者

  • 20篇李长军
  • 10篇郝明
  • 5篇杨攀新
  • 4篇任金卫
  • 4篇周琳
  • 4篇秦姗兰
  • 4篇甘卫军
  • 4篇李煜航
  • 4篇胡朝忠
  • 3篇熊仁伟
  • 2篇王庆良
  • 2篇孟国杰
  • 2篇梁诗明
  • 2篇苏鹏
  • 2篇李小强
  • 2篇陈丹
  • 1篇梁洪宝
  • 1篇崔笃信
  • 1篇胡亚轩
  • 1篇葛伟鹏

传媒

  • 4篇地球物理学报
  • 3篇地震
  • 2篇地震研究
  • 2篇大地测量与地...
  • 1篇地震地质
  • 1篇科学通报
  • 1篇第四纪研究
  • 1篇地球物理学进...
  • 1篇国际地震动态

年份

  • 2篇2023
  • 2篇2022
  • 2篇2020
  • 1篇2019
  • 3篇2018
  • 2篇2016
  • 6篇2015
  • 2篇2014
2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GPS时间序列的鄂尔多斯地块微动态变化特征
上世纪九十年代,国内著名科学家们提出了"地壳微动态"研究的倡议(周硕愈等,1999;),并指出了"地壳微动态"研究在地震预报中应用的可能。即通过微动态、微韵律、暂态等非平稳、非线性时空过程的解释,逐步建立相对于常态模型的...
李长军郝明王庆良甘卫军庄文泉
关键词:鄂尔多斯地块微动态GPS时间序列
文献传递
基于GPS观测的鄂尔多斯地块及其周缘现今的运动学特征被引量:3
2020年
鄂尔多斯地块的运动学特征和动力学机制深受地学界关注。文中基于GPS数据和SKS剪切波分裂结果等地球物理资料,分析了鄂尔多斯地块及其周缘现今的壳幔运动学特征。结果表明,鄂尔多斯地块相对于欧亚大陆呈现逆时针旋转,欧拉极位于俄罗斯东南部,欧拉矢量为(50.942±1.935)°N,(115.692±0.303)°E,(0.195±0.006)°/Ma;块体内部变形微弱,GPS速率差异<2mm/a,应变率<5nano/a,应变时间序列的变化范围为-10~10nano,均在GPS的误差范围之内,表明在现有GPS资料的有效分辨范围内,鄂尔多斯块体内部相对完整,不存在明显的差异运动。块体西缘和东缘活动强烈,形成了2条明显的右旋剪切带,旋转速率为0.2°~0.4°/Ma;块体南缘和北缘活动较弱,边界断裂有左旋运动性质,旋转速率约0.1°/Ma。青藏高原东北缘和鄂尔多斯块体西缘的壳-幔变形完全一致,满足垂直贯通模型,变形由青藏高原东北缘强烈的推挤作用引起;块体南部到秦岭造山带的地震各向异性与绝对板块运动方向一致,表明该区域存在地幔流通道,且已深入到鄂尔多斯块体内部;山西断陷带到太行山的SKS剪切波分裂的快波偏振方向与软流圈地幔流动方向一致,表明该区域受控于太平洋板块的俯冲作用;鄂尔多斯块体内部微弱的SKS各向异性来自于克拉通内部“化石”的各向异性。综合上述资料分析,鄂尔多斯地块相对于其周缘的旋转运动可能主要来自于其周缘构造带在岩石圈和软流圈作用下的主动运动,块体的主动旋转可能比较微弱。
李长军柴旭超甘卫军甘卫军郝明王庆良杨帆
关键词:鄂尔多斯块体
西昌地区现今地壳运动及主要断裂活动研究被引量:2
2020年
利用2009-2017年GPS水平速度场和1990-2018年跨断层短水准资料,分析西昌地区现今三维地壳活动及主要断裂的活动性。结果表明:在西昌地区,GPS水平运动场及应变场的大小和方向发生变化。E向运动速率由北部的平均约8 mm/a减小到南部的平均约4 mm/a;S向运动以安宁河-则木河断裂为界,西侧点位的运动速率明显大于东侧的点位。相对华南地块的水平形变场也显示西昌地区水平运动的差异性。主应变场在西昌地区以SW-NE向拉张和NW-SE向挤压为主。大凉山次级块体东侧的张应变和压应变均大于西侧;最大剪应变率在此次级块体以条带形式展布,条带上的最大剪应变率大于东、西两侧;GPS水平运动速率和变形宽度相比1999-2007年资料得到的结果大,表明安宁河-则木河断裂带处于剪切应变积累阶段,闭锁程度有所提高。跨断层水准资料显示,该断裂存在新的活动迹象,应力持续积累。综合分析两种资料结果,推测区域地震危险性将进一步增强。
胡亚轩曾致李长军李煜航宋尚武
关键词:地震危险性
祁连山中东段地区断层构造和构造变形特征研究被引量:2
2022年
基于中小地震重新定位结果和震源区应力场等地球物理资料,分析祁连山中东段地区断层构造和构造变形特征。结果表明:1)祁连山中东段地区震源深度主要分布于2~20 km。龙首山断裂震源深度分布呈上宽下窄的倒三角形;门源6.4级地震的余震震源深度为5~15 km,倾向SW;金强河断裂东段地震活动性强,倾向NE,倾角较高;老虎山断裂东段地震活动性强,倾向NE,深部呈近垂直产状。祁连山中东段地区震源深度自西向东递增,推测祁连山东段地区更深部可能已发生构造活动。2)研究区主压应力方向为NE-NEE向。3)沿祁连山中东段地区一系列走滑断裂与前缘逆冲断裂的组合破裂是青藏高原北东向挤出的一种重要的构造变形调节模式。
周琳李长军李君庄文泉
关键词:构造应力场震源机制解祁连山中东段
2022年1月8日M_(S)6.9青海门源地震震前三维地壳变形与应变分配被引量:2
2023年
2022年01月08日在祁连山断裂带中东段的青海门源县发生了M_(S)6.9强震,然而,迄今为止对于该地区的三维地壳变形特征和强震孕育背景鲜有研究.本文基于高精度的GPS和水准等大地测量资料,厘定了该区域主要活动断裂的滑动速率,并分析了此次地震之前的三维地壳变形特征和强震孕育背景.研究结果表明,(1)祁连山断裂带中东段地壳变形呈现出较强的左旋剪切和缩短变形,且地壳缩短主要以垂直隆升的形式实现;(2)托莱山断裂的走滑、缩短和垂直速率分别为2.5±0.3 mm·a^(-1)、1.3±0.4 mm·a^(-1)和1.2±0.6 mm·a^(-1),高于其北侧的民乐-大马营断裂的1.1±0.3 mm·a^(-1)、0.8±0.3 mm·a^(-1)和0.5±0.5 mm·a^(-1),冷龙岭断裂的走滑和缩短速率分别为3.1±0.7 mm·a^(-1)和3.0±0.6 mm·a^(-1),结合应变率场,表明该区域地壳变形满足连续-弥散变形模式;(3)此次门源地震震前剪应变和压性面应变明显积累,其中部分压性面应变被2016 M_(S)6.4地震所释放,而在托莱山和冷龙岭断裂以南地区垂直变形并不显著,震前应变持续增加.此外,GPS速度剖面揭示出托莱山断裂存在明显的震间闭锁,其闭锁深度为15.0±7.8 km,表明其具有发生强震的背景.
李长军郝明李煜航李煜航
2022年1月8日门源M_(S)6.9地震同震位移场及其发震断层形变破裂特征被引量:3
2023年
利用冷龙岭-托莱山断裂及其附近震前和震后GNSS观测资料,处理获取了2022年门源M_(S)6.9地震同震位移场,并以此为约束反演获取了地震同震破裂滑动分布图像,基于上述结果探讨了本次地震发震断层形变破裂特征,对比了区域震间与同震变形特征,结果表明:(1)此次地震在距震中约90 km范围内产生了10 mm及以上的同震永久变形,距震中160~200 km的GNSS连续站记录到的同震变形则十分微弱,总体在毫米级以下;(2)同震位移图像呈现典型的左旋走滑型同震变形模式.在距震中约3 km破裂带南侧的测站,其同震位移为近东向,大小445.9±3.3 mm,而在破裂带远场则呈现出典型的与左旋走滑型地震匹配的“四象限”对称分布的挤压或拉张尾端变形特征;(3)同震位移量以冷龙岭断裂-托莱山断裂为界,南北两盘具有明显的非对称性,南盘变形运动大于北盘;(4)托莱山断裂西段同震位移总体表现出随震中距减小而增大的“弹性回跳”现象,但其跨断层近场测站却并不服从上述同震变形特征,指示其并未参与此次地震破裂,考虑到托莱山断裂西段显著的左旋剪切应变能积累背景,其未来强震危险性值得关注.
李煜航梁诗明郝明葛伟鹏葛伟鹏李长军张迎峰张迎峰陈俊先梁洪宝梁洪宝朱爽
关键词:同震形变
2014年2月12日于田M_S7.3地震前后的微震活动集中区及对地震危险区的可能指示被引量:2
2015年
2001年以来,在巴颜喀喇地块周缘相继发生2001年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2008年汶川8.0级地震、2010年玉树7.1级地震、2012年芦山7.0级地震等。对比分析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前、后相同时间长度内,与其地球动力学上相关区域的地震应变释放强度变化特征,发现该地震发生之后,龙门山地区、巴塘地区、温泉盆地西侧南北向谷地的地震应变释放明显增强,第一个地区发生了汶川地震,第二个地区与玉树地震的发生相关,说明巴颜喀喇地块北边界东昆仑断裂带上发生地震破裂后,其南侧的物质向东南运移,将构造变形集中在龙门山构造带上,并在其上发生破裂。该震例说明基于地震地质背景分析、找出的地球动力学上相关联的地震活动增强区域是中长期破坏性地震的易发区。2014年2月12日新疆于田发生MS7.3地震后,阿尔金断裂带东部与祁连山构造带交汇地区的地震频度和地震应变释放明显增强,该区域的中长期地震危险性值得关注。
胡朝忠陈丹杨攀新熊仁伟李长军
关键词:地震危险区
六盘山东西两侧第四纪以来构造差异隆升速率递变性被引量:10
2015年
河流阶地作为第四纪以来较新的沉积地貌单元,在研究区域构造隆升和区域断裂活动性方面扮演重要角色。本文利用前人对六盘山东西两侧黄河、渭河及泾河地区阶地研究成果,借用古地磁及。14C等方法测定阶地形成年龄和实测阶地拔河高度已有数据,引进构造差异隆升速率(△Ur)参数来反映区域构造隆升强弱。通过对兰州黄河阶地、陇西渭河阶地与泾河阶地的构造差异隆升速率对比研究表明,第四纪以来,兰州黄河阶地与泾河阶地4个期次平均构造差异隆升速率(△UT)分别为76.87mm/ka、42.88mm/ka、421.06mm/ka和1050mm/ka;平均值为397.70mm/ka;陇西渭河阶地与泾河阶地3个期次内(△UT)分别为177.37mm/ka、171.83mm/ka和168.27mm/ka;平均值为172.49mm/ka。说明六盘山西侧总体活动性要强于六盘山东侧,同时六盘山构造带北段较南段活动性强,并有逐渐增强趋势。其主要原因可能是六盘山西侧区域系列NWW、NNW活动构造发育对应力的转换和吸收占据重要位置,而六盘山东侧依附于较稳定的鄂尔多斯地块,对区域应力的转换和吸收不明显。
李小强任金卫杨攀新熊仁伟胡朝忠苏鹏李长军
关键词:河流阶地第四纪
青藏高原东南缘南段现今变形特征研究被引量:13
2019年
本文以青藏高原东南缘南段1999—2017年的GPS速度场为主,结合小震分布、历史地震和活断层探测等资料,首先,基于Okada断层位错模型反演了研究区域主要活断层的滑动速率;其次,以断层滑动速率和GPS速度场观测资料作为约束,利用DEFNODE负位错方法反演了研究区域的块体内部变形及主要活断层的闭锁程度和滑动亏损;最后,计算研究区域现今应变率场,并结合Pms和XKS剪切波分裂结果,探讨分析了青藏高原东南缘的动力学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红河断裂带现今滑动速率明显低于南华—楚雄—建水断裂和无量山断裂;(2)红河断裂带的元江—元阳段、鹤庆—洱源段和小江断裂带北段处于强闭锁状态,南华—楚雄—建水断裂带和无量山断裂带中—北段的闭锁程度强于南段;(3)青藏高原东南缘南段现今地壳变形表现为近E-W向的拉张和近N-S向的挤压,最大剪切方向与Pms和XKS剪切波分裂的快波方向呈一定角度,表明地壳与地幔处于完全解耦状态,而中-下地壳低速层可能是壳幔解耦的主要原因之一;(4)青藏高原东南缘的整体变形受控于印度板块的推挤、印缅俯冲带的深源俯冲以及缅甸微板块与巽他板块的后撤/回退的共同作用.
李长军李长军甘卫军秦姗兰郝明梁诗明
关键词:断层滑动速率剪切波分裂
基于GPS和水准资料的拉脊山断裂带西段地壳形变研究被引量:7
2016年
利用拉脊山地区1983~1995年水准资料,结合1999~2007年、2009~2014年GPS数据对拉脊山断裂带西段进行三维地壳形变分析。拉脊山断裂带西段垂直运动速率约为1±0.5mm/a,表明该段处于隆升状态;与GPS数据显示出的水平挤压一致,拉脊山地区仍处于地壳水平挤压缩短状态,2008年之后断层两侧差异运动更加明显,地壳缩短速率增加并表现出明显的左旋走滑分量,与卫星影像解译和野外地质地貌调查结果一致。拉脊山断裂西段受挤压环境控制下的构造变形现今仍在持续进行,同时受全新世活动的日月山断裂右旋挤压应力影响。该地段是地震孕育的敏感部位,应该引起关注。
周琳王庆良李长军郝明宋尚武
关键词:GPS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