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家良
- 作品数:47 被引量:212H指数:8
- 供职机构: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北省医学科学研究重点课题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轻工技术与工程机械工程更多>>
- 胸椎椎骨显微硬度分布特征研究
- 2020年
- 目的测量并分析胸椎椎骨T1~T10的显微骨硬度的分布特征及意义。方法3具新鲜尸体标本(62岁男,45岁女性,58岁男性)T1~T10椎骨部分,分为椎体区和附件区。使用高精慢速锯精确切取若干厚约3 mm的标本,并选取11个测量区域,其中皮质骨标为1~9,松质骨标为10和11。应用维氏显微硬度测量仪测量标本表面硬度,记录并分析胸椎显微硬度分布规律。结果胸椎30块椎骨合计测量330个测量区域,每个区域随机选取5个有效压痕硬度值,共获得1650个测量值。3具尸体标本胸椎段总体皮质骨平均硬度值分别为(30.55±5.44)HV、(29.94±4.86)HV、(29.55±4.36)HV,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680,P=0.009);总体松质骨平均硬度值分别为(27.93±5.61)HV、(28.21±4.96)HV、(27.98±3.94)HV,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091,P=0.913)。3具尸体标本各自的附件区皮质骨与椎体区皮质骨硬度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467、4.750、6.621,均P<0.001);3具尸体标本各自的附件区松质骨硬度值均高于椎体区松质骨硬度值(t=1.785、3.159、3.103,P=0.077、0.002、0.003)。3具尸体标本11个测量区域显微硬度的分布规律相似:皮质骨硬度较高的区域均为椎弓根、椎板和下终板皮质(1、2、7);皮质骨硬度值较低区域均为上终板和外周皮质(6、8、9)。3具尸体标本T1~T10不同节段的显微硬度分布规律相似:硬度值自上而下逐渐加大,其中皮质骨硬度值最大的椎骨均是T8;松质骨硬度最大的椎骨分别是T7、T7、T6。结论上终板和外周皮质骨硬度较小,可以分散负重以保护内在较为脆弱的松质骨,椎体区向后部结构移行的椎弓根区域硬度值最大。胸椎皮质骨硬度高于松质骨,并且不同节段的硬度值自上而下逐渐加大,T6~T8呈现"小高峰"可能与胸椎节段生理解剖形态、自上而下承受肌肉力和身体自身重量的载荷逐步增加有关。
- 张晓娟郭家良殷兵王建朝李升刘雅克付蕾张英泽
- 关键词:胸椎生物力学
- 2010年至2011年中国东部与西部地区成人肱骨远端骨折的流行病学对比分析被引量:7
- 2018年
- 目的 对比分析我国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成人肱骨远端骨折的流行病学特征.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期间我国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63家医院诊治的成人肱骨远端骨折患者资料.将我国东部地区35家医院患者资料定为A组,西部地区28家医院患者资料定为B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及骨折AO分型等数据. 结果 共收集2 668例成人肱骨远端骨折患者,A组1 852例,中位年龄为42岁(四分位数间距为33岁),高发年龄段为21 ~ 30岁,男女比为1.18:1;B组816例,中位年龄为37岁(四分位数间距为27岁),高发年龄段为31 ~40岁,男女比为1.80:1.A组患者男女比显著低于B组患者,中位年龄显著高于B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16~20岁、31 ~40岁年龄段患者构成比显著低于B组,而≥61岁年龄段患者构成比显著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折AO分型:13-A型骨折1 399例(52.44%),13-B型骨折682例(25.56%),13-C型骨折587例(22.00%).A组患者13-A型、13-A1型骨折患者构成比显著低于B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肱骨远端骨折多发生于21 ~ 40岁年龄段,多见于男性,以13-A型关节外骨折多见.东部地区患者中位年龄及女性患者所占比例显著高于西部地区,13-A1型骨折患者构成比显著低于西部地区.
- 陈霄刘勃李佳李石伦郭家良田野张飞杨光刘松朱燕宾张英泽
- 关键词:肱骨骨折流行病学病例对照研究成年人
- 2003年至2012年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锁骨骨折的流行病学研究被引量:6
- 2015年
- 目的分析10年期间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锁骨骨折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变化趋势。方法对2003年1月至2012年12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收治的锁骨骨折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和骨折分型等数据。将2003年1月至2007年12月的患者资料定为A组,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的患者资料定为B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总结出10年期间锁骨骨折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变化趋势。结果共纳入锁骨骨折3516例,占全身骨折的2.78%(3516/126479),男女比为2.40:1。儿童(〈16岁)锁骨骨折949例(26.99%),成人锁骨骨折2567例(73.01%),占同期成人全身骨折的2.38%(2567/107648)。成人骨折高发类型为15一B型,占78.18%(2007/2567)。A、B组锁骨骨折分别为1404、2112例,分别占同期全身骨折的2.15%(1404/65267)、3.45%(2112/61212),男女比分别为2.73:1、2.21:1,骨折高发年龄段分别为41~50岁、0~10岁。A组与B组在性别、年龄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B组成人锁骨骨折分别为1104、1463例。与A组相比,B组成人锁骨骨折占同期全身骨折的构成比由1.99%(1104/55423)升至2.80%(1463/52225),男女比由3.15:1下降至2.62:1,骨折高发类型15.B型比例由83.70%降至74.03%,以上项目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0年期间锁骨骨折占全身骨折的2.78%,而成人锁骨骨折占成人全身骨折的2.38%。与前5年相比,后5年的锁骨骨折占全身骨折的构成比上升,15。B型骨折患者的构成比降低,虽然男性患者的构成比呈下降趋势,但成人锁骨骨折中男性仍多于女性。
- 杨宗酉杨延江郭家良孙家元刘磊陈伟陈霄殷兵王娟刘松张如云王海立刘勃张弛胡畔杜晨光邢恩增孙然赵海涛朱燕宾程家祥李彦森孙涛张晓琳张英泽
- 关键词:肩骨折流行病学性别分布年龄分布
- 肌释扼定律被引量:9
- 2019年
- 骨筋膜间隔综合征为骨科医师所熟知,临床上比较常见。由于其临床后果较为严重,临床医师极为重视,经常急症行筋膜室减压手术。笔者回顾了过去多位学者提出的筋膜室减压阈值的文献,讨论了骨筋膜间隔综合征临床诊断中存在的问题,尤其是作为急症减压手术指征的压力阈值标准不一。通过临床观察发生张力性水疱的小腿骨折患者,发现肢体筋膜压力随着水疱的出现锐减,其肿胀程度随着水疱的出现逐渐消退,疼痛、麻木等临床表现也逐渐缓解。基于筋膜室减压的各种阈值的不确切性和自我减压现象,首次提出"肌释扼定律"、"肌扼压综合征"等概念,笔者认为筋膜室内压力到一定程度,筋膜通过某些未知机制可实现自我减压,不存在筋膜间隔综合征。并强调肌扼压综合征应与挤压综合征和急性肢体血管损伤造成的肌肉软组织坏死等严格区分开来,提供更精准的治疗。笔者认为,肌扼压综合征在没有外来限制筋膜室容积措施的干预,如石膏、夹板、加压绷带等情况下,其会通过张力性水疱释放筋膜室内过高的压力,达到自我减压,不需要人为切开筋膜。
- 侯志勇王鑫贵尹英超张瑞鹏张瑞鹏冯琛王玲郭家良冯琛郭骏飞邢欣张英泽
- 关键词:筋膜间隔综合征水疱
- 2010年至2011年中国东部和西部地区成人尺桡骨骨干骨折的流行病学对比分析被引量:3
- 2016年
- 目的调查中国东部和西部地区成人尺桡骨骨干骨折的流行病学特征并对比分析。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期间东、西部地区共63家医院诊治的成人尺桡骨骨干骨折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将东部地区35家医院的骨折患者资料定为A组,西部地区28家医院的骨折患者资料定为B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侧别和骨折分型等。结果A组3871例,B组1715例,分别占同期尺桡骨骨折的比例分别为13.18%(3871/29379)、15.63%(1715/109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占同期成人全身骨折的2.01%(3871/192991)、2.11%(1715/8114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组患者的中位年龄分别为38岁(16—110岁)、33岁(16-84岁),四分位数间距分别为26~48、24—43岁,男女比分别为2.81:1、3.2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组男性骨折高发年龄段均为21~30岁,构成比分别为26.42%(754/2854)和33.03%(433/1311);女性骨折高发年龄段分别为41-50、31-40岁,构成比分别为26.35%(268/1017)、28.71%(116/404)。A、B组高发骨折类型均为22.A型,分别为62.90%(2435/3871)、60.23%(1033/1715),与B组比较,A组22-B型骨折构成比较低,22-C型骨折构成比较高,且女性22-C型骨折构成比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东、西部地区成人尺桡骨骨干骨折占同期尺桡骨骨折的比例分别为13.18%、15.63%,占同期成人全身骨折的2.01%、2.11%,均为男性多见。两地区高发人群均为青壮年,东部地区中老年人群比例以及平均年龄高于西部地区。两个地区骨折高发类型均为22-A型。
- 金霖孙家元郭家良董天华邢恩增田野刘磊鞠林林常恒瑞刘涛朱燕宾刘松陈伟张英泽
- 关键词:尺骨骨折桡骨骨折流行病学性别分布年龄分布
- 老年粗隆间骨折前内侧皮质支撑方式对患者功能预后的影响被引量:1
- 2021年
- 目的比较不稳定粗隆间骨折前侧皮质阳性或阴性支撑对术后康复结果的影响。方法选择老年粗隆间骨折140例,分组为阳性支撑组和阴性支撑组,术后观察患者恢复情况及训练计划,记录患者的出血量、负重时间以及Harris、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score,VAS)等。结果稳定骨折组术后功能康复及负重时间不受支撑方式的影响,但是手术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不稳定骨折组中阳性支撑与阴性组比较,负重时间、Harris评分以及VAS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稳定骨折,阳性支撑或者部分的阴性支撑也能达到满意的术后康复效果;对于不稳定骨折,阳性支撑或者中立支撑是必须的,否则会导致严重的术后并发症。术后的CT检查应该常规应用,从而指导术者制定更为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 韩晓辉张茜任欣欣郭家良韩永台
- 关键词:髋骨折老年人
- 腓骨截骨术对距下关节力线变化的影响被引量:2
- 2019年
- 目的评估腓骨截骨术对距下关节力线变化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1月至2016年8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骨科收治的行腓骨截骨手术的49例患者(53膝)的病历资料。通过影像学测量以及临床指标评估患者的术后恢复情况。影像学测量指标包括髋-膝-踝角(HKA)、股骨胫骨角(FTA)、胫骨倾斜角(TI)、股骨远端关节面角(TAS)、距骨倾斜角(TT)、腓骨长度(FL)以及后足力线指标。临床指标包括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SS)、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以及视觉模拟评分(VAS)。结果49例患者(53膝)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治疗前后KSS评分、HKA、FTA、TI、TT、后足力线角(HAVA)、后足力线比例(HAR)以及后足瞬时力臂(HMA)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AOFAS踝-后足评分、VAS评分及腓骨的近端移位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下肢机械轴的变化与距下关节的变化存在明显的相关性(P<0.01)。结论腓骨截骨不仅能改善膝关节的疼痛,同时还能纠正距下关节及踝关节的力线。
- 郭家良董维冲秦迪金霖董天华林哲侯志勇张英泽
- 关键词:截骨术腓骨距下关节放射测量术
- 2003年至2012年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盖氏骨折的流行病学调查与分析被引量:3
- 2017年
- 目的探讨10年期间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盖氏骨折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变化趋势。方法对2003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收治的盖氏骨折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及骨折分型等数据。将2003年1月至2007年12月的患者资料定为A组,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的患者资料定为B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总结出10年期间盖氏骨折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变化趋势。结果共统计153例盖氏骨折患者,占同期尺桡骨骨折的0.81%,占同期全身骨折的0.12%。男109例,女44例,男女比为2.48:1。11-20岁年龄段患者构成比最高(22.22%),高发骨折类型为Ⅱ型骨折(76.47%)。A组74例,男女比为2.22:1;B组79例,男女比为2.76:1,两组男女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的中位年龄(29岁)显著小于B组患者(34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骨折高发年龄段为11~20岁(32.43%),B组为2l~50岁(3个年龄段构成比均为22.78%)。B组11~20岁年龄段患者构成比较A组低,41~50岁年龄段患者构成比较A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之间各型骨折构成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盖氏骨折占同期尺桡骨骨折的0.81%,占同期全身骨折的0.12%,男性多于女性,11—20岁年龄段及Ⅱ型骨折构成比最高。与前5年比较,后5年骨折患者年龄增高。
- 孙家元郭家良杨宗酉刘磊程晓东田野殷兵刘勃刘松李彦森朱燕宾张英泽
- 关键词:桡骨骨折腕关节流行病学性别分布年龄分布
- 柱前衍生-HPLC测定大鼠海马组织中的谷氨酸和瓜氨酸被引量:1
- 2018年
- 目的 采用HPLC法测定大鼠脑内海马组织中谷氨酸和瓜氨酸的浓度。方法 取20只大鼠的海马组织,经低温匀浆处理,利用邻苯二甲醛柱前衍生,采用Diamonsil RP-C_(18)柱(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甲醇-乙腈-0.05mol·L^(-1)乙酸钠(乙酸调pH6.0)水溶液进行梯度洗脱,流速0.8 mL·min^(-1),柱温30℃,荧光检测λ_(ex)=334 nm、λ_(em)=456 nm,内标为β-丙氨酸。结果 0.5~100μmol·L^(-1)谷氨酸和瓜氨酸与峰面积的线性关系良好(r^2分别为0.998、0.991),最低检测限均为0.1μmol·L^(-1),低、中、高浓度谷氨酸和瓜氨酸的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0.6%、96.9%、98.8%和95.3%、97.9%、91.5%。日内和日间精密度的RSD〈8.0%。结论 所用方法准确简便,可用于大鼠海马组织中谷氨酸和瓜氨酸的浓度分析。
- 董维冲郭家良蒋晔张志清
- 关键词:海马组织谷氨酸瓜氨酸柱前衍生邻苯二甲醛
- 老年肱骨近端骨折的治疗与康复研究进展被引量:18
- 2019年
- 肱骨近端骨折是一种老年常见骨折,老年患者常合并心脏病、糖尿病等基础疾病,以及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治疗方式的选择与年轻患者不同。治疗方式主要取决于骨折类型以及患者的功能需求,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手术治疗包括闭合复位、切开复位以及关节置换术。术后康复应根据患者相应的治疗手段选择合理的康复计划,而其他康复治疗措施如心理治疗和物理治疗也必不可少。为了进一步认识此类骨折并提高老年肱骨近端骨折的治疗,本文就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的治疗与康复做一综述。
- 郭家良王海立董维冲金霖尹英超张瑞鹏张英泽
- 关键词:肩骨折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