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11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8篇内皮
  • 7篇祖细胞
  • 7篇内皮祖细胞
  • 4篇组织工程血管
  • 3篇脱细胞
  • 3篇脱细胞支架
  • 3篇细胞
  • 3篇细胞支架
  • 3篇下肢
  • 3篇静脉
  • 2篇氧化氮
  • 2篇一氧化氮
  • 2篇生物材料
  • 2篇外周
  • 2篇外周血
  • 2篇晚期内皮祖细...
  • 2篇内皮细胞
  • 2篇内皮型
  • 2篇构建组织工程
  • 2篇构建组织工程...

机构

  • 10篇南京大学医学...
  • 6篇江苏省中医院
  • 1篇南京医科大学...

作者

  • 14篇乔威
  • 10篇刘长建
  • 8篇周敏
  • 6篇乔彤
  • 6篇冉峰
  • 5篇卫志庆
  • 3篇刘昭
  • 2篇姜伟华
  • 2篇唐亮
  • 2篇刘佳莅
  • 2篇夏成勇
  • 1篇李雷
  • 1篇黄佃
  • 1篇施月婷
  • 1篇杨其鹏
  • 1篇张乐
  • 1篇张明
  • 1篇陆炯
  • 1篇周小慧
  • 1篇陈伟伟

传媒

  • 4篇中国修复重建...
  • 3篇中国组织工程...
  • 1篇湖南中医药大...
  • 1篇中国临床研究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 1篇血管与腔内血...
  • 1篇第六届全国再...
  • 1篇江苏省第二次...
  • 1篇中国中西医结...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19
  • 1篇2015
  • 2篇2013
  • 1篇2011
  • 1篇2010
  • 2篇2009
  • 4篇2008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晚期内皮祖细胞复合聚己内酯/壳聚糖电纺丝纳米纤维支架构建小口径组织工程血管的实验研究
心血管疾病发病率逐年增高,目前是威胁人类生命的主要疾患之一。血管移植转流手术是临床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常用手段。目前最理想的血管代用品仍是自体血管,但是因常难以获取合适的血管,临床应用受到限制往往存在缺乏合适的自体血管的情况...
乔威周敏刘昭刘长建
关键词:晚期内皮祖细胞聚己内酯壳聚糖电纺丝技术
文献传递
小檗碱联合西洛他唑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疗效及机制被引量:3
2021年
目的观察小檗碱联合西洛他唑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患者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采取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选取2015年5月至2017年5月江苏省中医院诊断明确的间歇性跛行期下肢ASO患者30例纳入研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对照组接受西洛他唑口服(100 mg/次,2次/d)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小檗碱口服(0.3 g/次,3次/d),观察其临床疗效,同时在治疗前后检测患者血常规、肝肾功能情况,检测比较内皮祖细胞(EPCs)数量及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SDF-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一氧化氮(NO)水平。结果经过8周治疗,两组治疗前后血常规、肝肾功能、血脂、血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组收缩压显著低于治疗前[(132.10±8.78)mm Hgvs(136.50±9.31)mm Hg,t=2.377,P=0.041];两组右侧踝/肱指数(ABI)均显著增高(P<0.05),但左侧ABI仅治疗组显著改善(0.73±0.13 vs 0.69±0.15,t=4.075,P=0.003);两组治疗后间歇性跛行距离较治疗前均延长(P<0.05),而治疗组间歇性跛行距离增加值大于对照组[(307.70±119.40)m vs(181.80±29.20)m,t=3.471,P=0.001];治疗后治疗组EPCs数量较治疗前显著增加(0.044±0.007 vs 0.018±0.004,t=12.490,P<0.01),而对照组治疗前后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SDF-1α、eNOS、NO水平均增高(P<0.05,P<0.01),且治疗组治疗后各因子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而VEGF水平两组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檗碱联合西洛他唑治疗下肢ASO安全性高,具有良好疗效,其可能通过SDF-1α通路影响eNOS及NO的产生进一步导致EPCs数量增加以及功能改变达到治疗目的。
乔威唐亮夏成勇姜伟华陈伟伟刘佳莅
关键词: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小檗碱西洛他唑内皮祖细胞
犬内皮祖细胞内衬脱细胞带瓣膜静脉支架与犬天然静脉瓣膜在生理条件下闭合机制的比较
2009年
目的比较犬内皮祖细胞内衬脱细胞带瓣膜静脉支架与犬天然静脉瓣膜在生理条件下的闭合机制。方法普通雄性杂种犬36只,体重15~18kg,取12只犬左侧带瓣膜股静脉制备脱细胞带瓣膜静脉支架。将余24只动物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n=12),取实验组骨髓进行体外扩增培养获取内皮祖细胞,取第3代细胞以5×106个/mL密度种植于支架上,行种植细胞前后支架大体及HE染色观察。实验组于左侧股静脉部位移植同种异体内皮祖细胞内衬脱细胞带瓣膜静脉支架,对照组原位移植自体带瓣膜静脉。术后4周通过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比较动物由平卧位升至头高脚低位,瓣膜关闭前后瓣膜远端血流方向和流速的改变,以及瓣窦部位静脉管径的变化情况。结果种植细胞前后支架大体及HE染色示,经脱细胞处理的带瓣膜静脉支架能较好地保留其纤维和胶原结构,经生物反应器可于体外成功将内皮祖细胞种植于脱细胞支架上。动物于头高脚低位至瓣膜开始关闭时,实验组均出现血液返流现象,返流流速(1.4±0.3)cm/s;对照组未出现血液返流现象,但血液流速下降,由高峰流速(21.3±2.1)cm/s减至(18.2±3.3)cm/s。对照组瓣膜的活动周期、开始闭合时间及瓣膜从开始闭合到完全闭合的时间分别为(918±46)、(712±48)、(154±29)ms,实验组分别为(989±53)、(785±43)、(223±29)ms,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瓣膜关闭完全后,两组均未见返流。实验组和对照组瓣膜关闭前后瓣膜窦部静脉管径均有所增大,增大比例分别为116.8%±2.0%和118.5%±2.2%(P>0.05)。结论犬内皮祖细胞内衬脱细胞带瓣膜静脉支架与天然静脉瓣膜在生理条件下的闭合条件有明显差异,前者依赖于血液返流,后者与血液流速减慢及瓣窦段静脉压力增高有关。
卫志庆刘长建周敏乔威
关键词:组织工程血管静脉瓣膜内皮祖细胞彩色超声多普勒
以肝素固化脱细胞支架构建的小口径抗凝人工血管被引量:4
2008年
背景:目前临床上直径<6mm的小口径人工血管因生物相容性差、远期通畅率低,使用效果并不理想。目的:通过对脱细胞血管支架表面固化肝素,制备一种具有抗凝血功能的小口径生物人工血管。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学、组织病理学体外观察,于2005-12/2007-12在鼓楼医院实验室完成。材料:普通成年杂种犬8只,雌雄不限,体质量约20kg。方法:采用去污剂-酶消化法制备犬颈动脉脱细胞支架,并将肝素分子交联至支架表面。将制备的肝素固化血管和脱细胞血管基质植入犬颈动脉进行异体血管移植实验。主要观察指标:通过血小板黏附实验和细胞接触实验评价其血液、生物相容性能;经异体血管移植实验观察其早期血栓形成情况。结果:脱细胞支架细胞成分去除完全,而胞外基质保留完整;经肝素固化后具有良好的抗凝血性能,细胞接触实验未显示细胞毒性;植入异体犬颈动脉1个月后,发现肝素固化组移植血管均维持通畅,而植入单纯脱细胞血管基质者因血栓形成而闭塞。结论:对同种异体脱细胞血管支架进行表面肝素固化,可获得一种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和血液相容性的小口径人工血管。
周敏刘长建卫志庆乔威乔彤冉峰张明
关键词:脱细胞支架人工血管抗凝生物材料
上肢动脉缺血血运重建的临床分析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探讨上肢动脉缺血的病因、血运重建方法及相关并发症的临床处理。方法2003年3月-2008年2月,收治72例上肢动脉缺血患者。男44例,女28例;年龄19~90岁,中位年龄63岁。病程1h~2年。患者均有上肢发凉、麻木、疼痛等缺血表现。综合分析病因、病情,分别予取栓、动脉瘤切除血管重建、球囊扩张支架植入、内膜剥脱、补片成形、自体静脉转流或移植、动静脉瘘缩窄或结扎等处理重建血运。结果60例(83.3%)术后血运恢复良好;6例(8.3%)出现再栓塞;4例(5.6%)缺血时间较长出现肢体功能障碍肌肉挛缩;2例(2.8%)出现骨筋膜室综合征。共截肢2例(2.8%)。1例于术后3d因过度抗凝治疗死于脑溢血(1.4%)。术后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6年,平均52个月。4例患者复发,接受再次治疗后好转;余患者情况良好:皮温及肤色正常,桡、尺动脉均可触及,指端血氧饱和度均>90%,彩色超声多普勒示上肢动脉血流通畅。结论术前明确上肢动脉缺血病因,及早诊断并尽快予针对性血运重建术是治疗上肢动脉缺血的关键。
乔威乔彤刘长建周敏冉峰
关键词:病因血运重建并发症
人外周血内皮祖细胞的分离、培养及鉴定被引量:10
2013年
背景:内皮祖细胞是成熟内皮细胞的前体细胞,具有新生血管和新生内皮化作用,在许多方面均有广泛应用前景,但其生物学特征及鉴定方法仍存争议。目的:探索从人外周血分离培养内皮祖细胞的方法并鉴定其生物学特征。方法:外周采血后应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成人外周血单核细胞,在内皮细胞全培养基重悬后接种于纤维连接蛋白包被的培养瓶中,体外培养扩增获取人内皮祖细胞并观察其形态变化、生长增殖潜能及细胞表面抗原表达情况,并通过细胞一氧化氮分泌功能测定及体外血管形成实验检测其功能学特征。结果与结论:体外诱导培养后,六七天形成纺锤样细胞簇,两三周黏附细胞发育形成鹅卵石样外观细胞,逐渐融合呈外生性生长。在相同培养条件下,与人主动脉内皮细胞相比人内皮祖细胞具有高的增殖潜能。人内皮祖细胞表达CD31、CD34、CD144、KDR,表现为典型内皮细胞系表型,此外细胞可摄取ac-LDL并结合UEA-Ⅰ。在功能上内皮祖细胞可分泌一氧化氮并可在Matrigel中形成管腔样结构。提示通过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人外周血单核细胞体外黏附诱导培养可获取人外周血内皮祖细胞;细胞形态、增殖能力、生物表型特征结合细胞功能学的综合性鉴定方法用于内皮祖细胞的鉴定具有一定意义。
乔威冉峰刘长建
关键词:干细胞内皮细胞单核细胞细胞培养技术
脱细胞支架复合犬骨髓源内皮祖细胞构建组织工程血管被引量:5
2008年
背景:目前临床使用的小口径(<6cm)人工血管因生物相容性差、远期通畅率低,效果并不理想。目的:将犬骨髓源内皮祖细胞与脱细胞血管支架动态复合培养,尝试构建一种全新的组织工程血管代用品。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实验,细胞学、组织病理学体外观察,于2005-12/2007-12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实验室完成。材料:通过去污剂-酶消化法制备犬颈动脉脱细胞支架;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和内皮系条件培养法,分离扩增犬骨髓源内皮祖细胞,将扩增后的内皮祖细胞种植于脱细胞支架并置于生物反应器中动态构建组织工程血管。方法:20只犬均暴露两侧颈总动脉及一侧股动脉,每只犬在3段血管随机移植组织工程血管、脱细胞血管支架及自体静脉,分别为组织工程血管组、脱细胞血管支架组及自体静脉组,每组的移植血管数量均为20例。主要观察指标:对培养的内皮祖细胞进行免疫组化鉴定;血管移植术后6个月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病理切片、扫描电镜等观察移植效果。结果:犬骨髓单个核细胞在体外培养10d后形成"铺路石样"细胞,免疫组化结果符合内皮祖细胞表型特征;将内皮祖细胞与脱细胞支架置于生物反应器培养10d后,种子细胞在血管腔内黏附生长;犬动脉移植术6个月后,组织工程血管及自体静脉通畅率分别为85%,90%,均优于脱细胞支架移植组25%。结论:犬骨髓源内皮祖细胞复合脱细胞血管支架,可获得一种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和通畅率的生物人工血管。
冉峰刘长建周敏卫志庆乔威刘昭乔彤
关键词:内皮祖细胞脱细胞支架组织工程血管生物材料
腔内微波凝固术联合聚桂醇注射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微波静脉腔内凝固闭术配合聚桂醇泡沫硬化剂注射治疗下肢浅静脉曲张的临床疗效.方法:20例患者(24条患肢)接受微波静脉腔内凝固闭术配合聚桂醇泡沫硬化剂注射治疗,其中大隐静脉主干应用微波辐射行腔内凝固术,其他曲张静...
陆炯唐亮施月婷乔威
关键词:下肢静脉曲张
利伐沙班在下肢深静脉血栓溶栓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分析被引量:2
2022年
目的探究利伐沙班在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溶栓治疗中的抗凝效果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江苏省中医院接受治疗的71例下肢DVT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患者的抗凝治疗效果、治疗前后的下肢周径差及患肢静脉血流速度、血清因子水平及用药阶段抗凝药物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抗凝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下肢周径差低于对照组患者,患肢静脉血流速度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D-D水平低于对照组患者,PT、APTT均短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抗凝药物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伐沙班用于下肢DVT的溶栓治疗,不仅可确保获得良好的抗凝效果,还可避免凝血功能指标的异常波动,减少不良反应。
周小慧乔威王小敏
关键词:下肢深静脉血栓溶栓利伐沙班
外周血早晚期内皮祖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及鉴定的初步研究
2015年
目的通过人外周血分离培养早晚期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比较两类EPCs的特性,以期找到可靠的稳定生物学表征及鉴定方法鉴定EPCs。方法通过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人外周血单核细胞,体外种植于内皮细胞全培养基诱导培养,分别于培养4~7 d及2~3周获得早、晚期EPCs。对两类EPCs的细胞形态、增殖能力、细胞表型、细胞因子表达情况、体外成血管能力及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释放能力进行检测比较,并以成熟人主动脉内皮细胞(human aortic endothelial cells,HAECs)作为阳性对照。结果两类EPCs形态不同,早期EPCs形成纺锤样细胞簇,而晚期EPCs呈鹅卵石样外观;晚期EPCs具有高增殖潜能,可在基质胶上形成毛细管状结构,而早期EPCs则不具备该特性;两类EPCs均可摄取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并能与荆豆凝集素Ⅰ结合;流式细胞仪检测发现早期EPCs不表达CD34和CD133,但造血干细胞标记CD14和CD45表达却呈阳性,而晚期EPCs对于内皮型表面标记CD31和CD34表现为强阳性,但CD14、CD45、CD133表达则呈阴性。RTPCR分析发现早期EPCs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及血管内皮钙黏蛋白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显著低于晚期EPCs及HAECs(P〈0.05),而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及内皮型一氧化氮合成酶(endothelial nitric oxide synthase,eNOS)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细胞因子分泌方面,早期EPCs培养上清液中的VEGF、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及IL-8浓度明显高于晚期EPCs(P〈0.05)。Western blot检测示,两类EPCs均表达eNOS,但培养5周的晚期EPCs的eNOS表达水平高于早期EPCs(P〈0.05);两种EPCs均可释放NO,但NO产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NOS的表达及NO释放能力作为内皮细胞的可靠生物学特征可用于EPCs鉴别,多方法联合方式用于鉴定EPCs更为可行。
乔威周敏刘长建乔彤
关键词:内皮祖细胞内皮型一氧化氮合成酶一氧化氮细胞鉴定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