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郜永祺

作品数:16 被引量:286H指数:9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6篇天文地球

主题

  • 5篇气候
  • 4篇气候变化
  • 3篇臭氧
  • 3篇臭氧总量
  • 2篇山地
  • 2篇上空
  • 2篇年际
  • 2篇年际变率
  • 2篇全球变暖
  • 2篇海气
  • 2篇海气耦合
  • 2篇海气耦合模式
  • 2篇变率
  • 2篇变暖
  • 2篇大尺度
  • 1篇淡水
  • 1篇低值
  • 1篇东亚季风
  • 1篇遥相关
  • 1篇水环境

机构

  • 16篇中国科学院大...
  • 2篇中国科学院
  • 2篇中国气象局国...
  • 1篇北京大学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兰州大学
  • 1篇南京信息工程...
  • 1篇新南威尔士大...
  • 1篇中国气象科学...
  • 1篇中国海洋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卑尔根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16篇郜永祺
  • 4篇王会军
  • 3篇邹捍
  • 3篇于雷
  • 2篇宇如聪
  • 2篇李双林
  • 2篇周天军
  • 1篇侯居峙
  • 1篇周立波
  • 1篇姜大膀
  • 1篇麻益民
  • 1篇郭东林
  • 1篇陈建徽
  • 1篇董广辉
  • 1篇马柱国
  • 1篇苏京志
  • 1篇郭栋
  • 1篇王朋岭
  • 1篇何晏春
  • 1篇李德新

传媒

  • 2篇大气科学
  • 2篇气象学报
  • 2篇气候与环境研...
  • 2篇大气科学学报
  • 1篇科学通报
  • 1篇气象
  • 1篇高原气象
  • 1篇地球科学进展
  • 1篇海洋学报
  • 1篇中国科学院院...
  • 1篇地学前缘
  • 1篇山地研究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19
  • 1篇2016
  • 1篇2012
  • 2篇2010
  • 2篇2009
  • 1篇2007
  • 2篇2006
  • 1篇1998
  • 2篇1997
  • 1篇1993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北大西洋淡水扰动试验中东亚夏季风气候的响应及其机制被引量:9
2010年
利用一个耦合气候模式执行的一组淡水试验,研究了在北大西洋高纬度淡水注入量增高的情景下东亚夏季风的响应及其机制,并与其他耦合模式所做的淡水试验的结果作了对比.结果显示,随着北大西洋高纬度海域淡水注入量的增多,北大西洋经圈环流减弱,导致北大西洋海表变冷,从而使得北美区域海平面气压升高,与之对应的是赤道热带东太平洋海表增强的穿过赤道的东北风,进而使得该海域内冷水上翻增强,海表散热加大,导致海表温度降低,其结果是赤道以北热带东太平洋Hadley环流减弱,同时赤道以北热带Walker环流增强及上升支东移,东亚大陆沿岸出现气旋性风场异常,最终导致东亚夏季季风区降水减弱.另外通过与其他淡水试验的比较发现,北大西洋淡水试验中东亚夏季风的强弱变化受北大西洋高纬度淡水注入量大小的影响.
于雷郜永祺王会军郭栋李双林
亚洲中部干旱区气候变化与丝路文明变迁研究:进展与问题被引量:19
2019年
亚洲中部干旱区是对全球气候变化响应最为敏感的地区之一,也是水文变化剧烈和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该地区包括了古丝绸之路的主体,在东西方交流和丝路文明兴衰历史中发挥了关键的作用。科学评估全球增温背景下亚洲中部干旱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风险,是广受关注的重大科学问题。东西方交流和丝路文明发展历史及其与气候环境变化关系的研究,可为认识该地区不同时间尺度人地关系演变的规律提供科学依据。通过总结东西方交流与丝路文明兴衰历史、亚洲中部干旱区全新世气候变化过程、多时间尺度气候一水文变化机制以及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与规律等领域的研究进展,提出目前亚洲中部干旱区全新世气候环境变化时空格局和丝路文明演化的过程,以及人与环境相互作用机制的研究存在明显不足。破解亚洲中部干旱区气候变化和文化演化研究区域不均衡问题,加强地学与考古学等多学科交叉研究,是推进气候变化与丝路文明变迁研究的有效途径。这对理解该地区人地关系演化规律、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现实意义。
陈发虎陈发虎董广辉陈建徽郜永祺王涛黄伟侯居峙
关键词:丝绸之路气候环境变化人地关系
60~70~oS臭氧总量的QBO和ENSO信号被引量:6
1997年
本文利用Nimbus-7上搭载的臭氧总量观测光谱仪(TOMS)得到的60~70oS纬圈中臭氧总量资料,分析研究了该地区臭氧总量准两年振荡(QBO)和ENSO信号的纬向分布,指出在该纬圈臭氧总量的长期变化中包含着的QBO和ENSO信号。同时,本文还分析研究了沿纬圈分布的大气臭氧总量季节变化和长期变化趋势,指出在该纬圈各个季节中臭氧总量呈下降趋势,以60~100oW十月份的下降最大,达到-9.3DU/a。研究同时表明:臭氧总量季节变化、长期变化趋势、以及QBO信号的纬向分布都在西南极上空出现异常。本文对此进行了讨论。
邹捍郜永祺
关键词:臭氧总量QBOENSO
大尺度山地上空的臭氧低值及地面加热被引量:21
1998年
首次利用Nimbus-7卫星上搭载的臭氧观测光谱仪(TOMS)资料,分析研究了大尺度山地(青藏高原、洛基山脉和安第斯山脉)上空臭氧总量的分布和季节变化规律,指出了大尺度山地对大气臭氧的减少作用。从全球大气臭氧总量分布和纬向偏差分布可以看出:在上述3个大尺度山地上空均存在着明显的臭氧低值扰动,该扰动区夏季强于冬季。在这3个区域中,青藏高原上空的臭氧低值扰动为最强。分析同时指出:上述大尺度山地上空臭氧季节变化的极小值在秋季,极大值在春季。但上述地区臭氧总量与同纬度其它地区臭氧总量的偏差在春季或初夏达到极小值。为分析这种大尺度山地对臭氧减少作用的原因,本文分析了青藏高原地面热源与臭氧总量的关系,指出:大尺度山地表面对大气的加热与该地区臭氧减少之间存在着良好的反相关;在地面对大气的感热加热、潜热加热和有效长波辐射加热中,以感热加热与臭氧减少的关系为最好。
邹捍郜永祺周立波
关键词:臭氧总量
前冬戴维斯海峡—巴芬湾区域海冰异常对中国东部春季极端降水频次的可能影响及预测价值
2022年
本文研究了前期冬季北极海冰与中国东部春季极端降水频次的联系及其可能机制,并进一步探讨了海冰异常信号对极端降水的预测价值。结果表明,前冬戴维斯海峡—巴芬湾区域海冰异常与中国东部春季极端降水频次经验正交分解第一模态(EOF1)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当前冬戴维斯海峡—巴芬湾区域海冰异常偏多时,冬季大气环流呈现出类北大西洋涛动(NAO)正位相的异常分布,并伴随经向的北大西洋三极型海温异常。该海温异常可以从冬季持续到春季,进而激发出从北大西洋到欧亚中纬度的纬向遥相关波列,在东亚地区引起气旋型环流异常。该气旋型环流异常会引起中国东部地区湿度显著增加,上升运动增强,从而为该地区极端降水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背景条件。相反,当前冬戴维斯海峡—巴芬湾区域海冰异常偏少时,其滞后引起的春季环流异常则不利于中国东部地区极端降水的发生。进一步的交叉检验结果表明,前冬戴维斯海峡—巴芬湾区域海冰异常信号对中国东部春季极端降水具有重要的预测价值。
张梦琪孙建奇郜永祺
关键词:北极海冰
北大西洋年际变率的海气耦合模式模拟Ⅰ局地海气相互作用被引量:31
2006年
检验了一个全球海气耦合模式对北大西洋年际气候变率的模拟,讨论了导致这种年际变率型的物理机制,并分析了其对年代际变率的可能影响。北大西洋冬季SST的主导变率模态,在经向上表现为三核型,自北而南出现“-+-”的带状距平型;最大距平中心位于副极地大洋、中纬度大洋的西部以及热带海域,耦合模式较为真实地再现了这一特征。与三核型SST异常相对应的大气环流型表现为北大西洋涛动,具有显著的正压结构。上述异常型主要发生在年际尺度,具有3—4年的谱峰;在次年代际尺度上,也存在谱峰。分析表明,模式中三核型SST异常的产生,主要来自大气的强迫,NAO增强,中纬度大洋上的西风减弱,海洋感热和潜热通量损失减少,中纬度大洋得到的净热通量增加,导致SST出现正距平;在包括Labrador海在内的副极地大洋,NAO增强、冰岛低压加深,气旋性环流增强,来自高纬度的冷空气吹过洋面,海气温差加大,大洋的感热通量损失增加,SST降低。热带地区东风的增强,也是导致那里SST降低的重要机制。三核型SST异常对大气的反馈作用较弱,文中没有证据表明它能够影响到北大西洋地区的年代际气候变率。
周天军宇如聪郜永祺Helge Drange
关键词:北大西洋涛动海气耦合模式
北大西洋年际变率的海气耦合模式模拟II:热带太平洋强迫被引量:15
2006年
利用一个全球海气耦合模式(BCM),结合观测资料,讨论了热带太平洋强迫对北大西洋年际气候变率的影响。研究表明,BCM能够相对合理地模拟赤道太平洋的年际变率模态及相应的海温距平型和大气遥相关型,尽管其准3年的振荡周期过于规则。来自数值模式和观测上的证据都表明,北大西洋冬季海温的主导性变率模态,即自北而南出现的“-+-”的海温距平型,受到来自热带太平洋强迫的显著影响,其正位相与赤道中东太平洋冷事件相对应。换言之,赤道太平洋暖事件的发生,在太平洋-北美沿岸激发出PNA遥相关型,进而通过在北大西洋产生类似NAO负位相的气压距平型,削弱本来与NAO正位相直接联系的三核型海温距平。北大西洋三核型海温距平对热带太平洋强迫的响应,要滞后2—3个月的时间。
周天军宇如聪郜永祺Helge Drange
关键词:年际变率热带太平洋遥相关
大尺度山地上空臭氧亏损及其变化趋势被引量:7
1997年
通过对卫星资料的分析,揭示了全球大尺度山地上空有大气臭氧亏损,其极大值出现在春季或初夏,线性回归分析表明:在1979~1991年中,全球大尺度山地上空的臭氧总量呈下降趋势。
邹捍郜永祺
关键词:大尺度山地臭氧总量
2011年3月日本福岛核电站核泄漏在海洋中的传输被引量:10
2012年
使用全球版本的迈阿密等密度海洋环流模式对2011年3月日本福岛核电站泄漏在海洋中的传输以及扩散进行了数值模拟。数值模式中核废料(示踪物)排放情景采取等通量连续排放,排放时间从3月25日开始,分别持续20d以及1a,两种情形分别积分20a。为了减少海洋环流年际变化带来的数值模拟的的不确定性,20a的模式积分分别用2010年、1991—2011年、1971—1991年以及1951—1971年4个不同时段的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作为大气强迫场,因此每种排放情形包含4个数值试验。模拟结果的分析表明,不同核废料排放情景及其在不同时段大气资料对海洋模式的驱动下,模拟的示踪物总体的传输扩散路径(包括表层以及次表层)、传输速率以及垂直扩展的范围没有显著的差异。集合平均数值模拟的结果显示:在两种排放情景下,日本福岛核泄漏在海洋的传输路径受北太平洋副热带涡旋洋流系统主导,其传输路径首先主要向东,到达东太平洋后,再向南向西扩散至西太平洋,可能在10~15a左右影响到我国东部沿海海域,且海洋次表层的传输信号比表层信号早5a左右。通过进一步分析模式积分过程中最大示踪物浓度随时间变化发现,在积分第20a(2031年3月),海洋表层和次表层浓度的最高值分别只有模式积分第一年浓度的0.1%和1%。在积分的20a里,排放的核废料主要滞留在北太平洋海域(超过86%±1.5%的核废料在积分结束时,滞留在北太平洋),而在积分的前10a(2021年之前),几乎所有的核废料滞留在北太平洋;在核废料的垂直分布上,主要集中在海洋表层至600m的深度,在积分的20a时间里,没有核废料信号扩散至1 000m以下的深度。数值模拟的结果也表明核废料浓度减弱的强度以及演变的时间特征主要受洋流系统的影响,与排放源的排放时间长短关系不大。值得指出的是,更加准确地评估一个真实的核泄漏事�
何晏春郜永祺王会军JOHANNESSEN M Ola于雷
关键词:核泄漏海洋环流模式
全球变暖趋缓研究进展被引量:91
2016年
近十几年来,全球年平均表面温度上升趋势显示出停滞状态,即全球变暖趋缓,这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同时也引发了对全球变暖的质疑,各国气候学家正努力就全球变暖趋缓的事实、原因及其可能影响展开研究。本文综述了目前国内外对全球变暖趋缓的研究结果。多数科学家认可近十几年来全球变暖停滞的事实,并认为太阳活动处于低位相、大气气溶胶(自然和人为)增加以及海洋吸收热量是变暖停滞的可能影响因子,其中海洋(尤其是700米以下的深海)对热量的储存可能是变暖停滞的关键。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5阶段中的模式并未精确地描述各种有利降温影响因子的近期位相演变,因而其模拟的近期增暖趋势较观测偏强。由此推断,变暖停滞主要是自然因素造成的,并且预测变暖趋缓将在近几年或几十年内结束(依赖于太平洋年代际振荡的位相转变),未来气温将仍主要受到温室气体增加的影响而表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因此,目前的全球变暖趋缓不大可能改变到本世纪末全球大幅度变暖带来的风险。本综述展望未来的研究热点包括:精确估算全球气温和海洋热含量的变率及其不确定性,海洋年代际信号(太平洋以及大西洋的年代际振荡)的转型机制,存储在深海的热量将在何时返回海洋表面及其对区域气候的潜在影响。
苏京志温敏丁一汇郜永祺宋亚芳
关键词:全球变暖年代际变化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