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于雷

作品数:4 被引量:27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篇天文地球

主题

  • 2篇瞬时响应
  • 2篇纬度
  • 2篇高纬
  • 2篇高纬度
  • 1篇淡水
  • 1篇气候
  • 1篇扰动试验
  • 1篇环流
  • 1篇环流模式
  • 1篇海水淡化
  • 1篇海洋环流
  • 1篇海洋环流模式
  • 1篇核泄漏
  • 1篇北太平洋
  • 1篇AMOC

机构

  • 4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北京大学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作者

  • 4篇于雷
  • 3篇王会军
  • 3篇郜永祺
  • 1篇李双林
  • 1篇郭栋
  • 1篇何晏春

传媒

  • 1篇科学通报
  • 1篇大气科学
  • 1篇海洋学报

年份

  • 1篇2012
  • 1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7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北大西洋淡水扰动试验中东亚夏季风气候的响应及其机制被引量:9
2010年
利用一个耦合气候模式执行的一组淡水试验,研究了在北大西洋高纬度淡水注入量增高的情景下东亚夏季风的响应及其机制,并与其他耦合模式所做的淡水试验的结果作了对比.结果显示,随着北大西洋高纬度海域淡水注入量的增多,北大西洋经圈环流减弱,导致北大西洋海表变冷,从而使得北美区域海平面气压升高,与之对应的是赤道热带东太平洋海表增强的穿过赤道的东北风,进而使得该海域内冷水上翻增强,海表散热加大,导致海表温度降低,其结果是赤道以北热带东太平洋Hadley环流减弱,同时赤道以北热带Walker环流增强及上升支东移,东亚大陆沿岸出现气旋性风场异常,最终导致东亚夏季季风区降水减弱.另外通过与其他淡水试验的比较发现,北大西洋淡水试验中东亚夏季风的强弱变化受北大西洋高纬度淡水注入量大小的影响.
于雷郜永祺王会军郭栋李双林
2011年3月日本福岛核电站核泄漏在海洋中的传输被引量:11
2012年
使用全球版本的迈阿密等密度海洋环流模式对2011年3月日本福岛核电站泄漏在海洋中的传输以及扩散进行了数值模拟。数值模式中核废料(示踪物)排放情景采取等通量连续排放,排放时间从3月25日开始,分别持续20d以及1a,两种情形分别积分20a。为了减少海洋环流年际变化带来的数值模拟的的不确定性,20a的模式积分分别用2010年、1991—2011年、1971—1991年以及1951—1971年4个不同时段的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作为大气强迫场,因此每种排放情形包含4个数值试验。模拟结果的分析表明,不同核废料排放情景及其在不同时段大气资料对海洋模式的驱动下,模拟的示踪物总体的传输扩散路径(包括表层以及次表层)、传输速率以及垂直扩展的范围没有显著的差异。集合平均数值模拟的结果显示:在两种排放情景下,日本福岛核泄漏在海洋的传输路径受北太平洋副热带涡旋洋流系统主导,其传输路径首先主要向东,到达东太平洋后,再向南向西扩散至西太平洋,可能在10~15a左右影响到我国东部沿海海域,且海洋次表层的传输信号比表层信号早5a左右。通过进一步分析模式积分过程中最大示踪物浓度随时间变化发现,在积分第20a(2031年3月),海洋表层和次表层浓度的最高值分别只有模式积分第一年浓度的0.1%和1%。在积分的20a里,排放的核废料主要滞留在北太平洋海域(超过86%±1.5%的核废料在积分结束时,滞留在北太平洋),而在积分的前10a(2021年之前),几乎所有的核废料滞留在北太平洋;在核废料的垂直分布上,主要集中在海洋表层至600m的深度,在积分的20a时间里,没有核废料信号扩散至1 000m以下的深度。数值模拟的结果也表明核废料浓度减弱的强度以及演变的时间特征主要受洋流系统的影响,与排放源的排放时间长短关系不大。值得指出的是,更加准确地评估一个真实的核泄漏事�
何晏春郜永祺王会军JOHANNESSEN M Ola于雷
关键词:核泄漏海洋环流模式
高纬度淡水强迫增强背景下大西洋经向翻转环流的响应及其机制被引量:7
2009年
利用卑尔根海洋-大气-海冰耦合气候模式(Bergen Climate Model,简称BCM),研究在北冰洋及北欧海淡水强迫增强的背景下,大西洋经向翻转环流(Atlantic Meridional Overturning Circulation,简称AMOC)的响应及其机制,着重讨论了海表热力性质、北大西洋深层水(North Atlantic Deep Water,简称NADW)的生成率、海洋内部等密度层间的垂直混合(Diapycnal Mixing,简称DM)以及大气风场等物理过程随AMOC的响应所发生的时间演变特征。结果显示,在持续150年增强(强度为0.4 Sv)的淡水强迫下(淡水试验,FW1),AMOC的强度表现为前50年的快速减弱和在接下来100年中的逐渐恢复。同时,在淡水试验的前50年北大西洋高纬度海表盐度(Sea Surface Salinity,简称SSS)减小,海水密度降低,冬季对流混合减弱,导致NADW生成率快速减弱;在接下来的100年中,尽管增强的淡水强迫依然维持,由于海洋内部自身的调节和海气相互作用,导致了AMOC的逐渐恢复。恢复机制可以概括为:(1)随着向南的NADW的减少,大西洋中低纬度海水垂直层结逐渐减弱,DM随之逐渐增强,有利于中低纬度海盆内深层水的上升;(2)南半球西风应力增强与东风应力的减弱及北半球东风的增强使得大西洋向北的埃克曼体积通量净传输恢复;(3)大西洋向北的盐度传输逐渐恢复及次极地回旋区降水的减弱,导致SSS和NADW生成率的恢复,与之对应,AMOC逐渐恢复。研究还发现,淡水试验中,NADW的恢复主要以厄尔明格海(Irminger Sea)为主,冬季北大西洋海平面气压场(SLP)呈现类似正北大西洋涛动(NAO+)的模态,热带降水中心移到赤道以南,大西洋热带SSS增强。
于雷郜永祺王会军Helge DRANGE
关键词:瞬时响应
大西洋经圈翻转环流在高纬度海水淡化背景下的瞬时响应及海洋垂直混合作用
于雷
关键词:瞬时响应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