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黄文荣

作品数:159 被引量:514H指数:12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解放军总医院科技创新苗圃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09篇期刊文章
  • 47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50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112篇细胞
  • 71篇干细胞
  • 64篇造血
  • 62篇造血干
  • 61篇干细胞移植
  • 58篇造血干细胞
  • 51篇造血干细胞移...
  • 38篇外周
  • 38篇骨髓
  • 34篇外周血
  • 33篇淋巴
  • 26篇细胞移植治疗
  • 26篇干细胞移植治...
  • 25篇基因
  • 23篇白血
  • 23篇白血病
  • 19篇异基因
  • 16篇多发
  • 16篇多发性
  • 16篇多发性骨髓瘤

机构

  • 158篇中国人民解放...
  • 12篇军事医学科学...
  • 4篇北京协和医院
  • 2篇北京大学
  • 2篇南开大学
  • 2篇首都医科大学...
  • 2篇吉林大学第一...
  • 2篇郑州大学第一...
  • 2篇解放军第30...
  • 2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第二军医大学
  • 1篇哈尔滨医科大...
  • 1篇大连医科大学
  • 1篇北京大学第一...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上海市第一人...
  • 1篇苏州大学附属...
  • 1篇中国医科大学
  • 1篇中山大学附属...
  • 1篇南方医科大学...

作者

  • 158篇黄文荣
  • 89篇高春记
  • 81篇于力
  • 69篇李红华
  • 63篇达万明
  • 53篇薄剑
  • 45篇赵瑜
  • 45篇王全顺
  • 38篇王书红
  • 38篇靖彧
  • 37篇朱海燕
  • 30篇靳海杰
  • 22篇韩晓萍
  • 22篇张伯龙
  • 18篇窦立萍
  • 17篇吴晓雄
  • 14篇靖域
  • 12篇王立生
  • 11篇刘代红
  • 10篇段海峰

传媒

  • 46篇中国实验血液...
  • 15篇军医进修学院...
  • 11篇中华血液学杂...
  • 6篇中国实用内科...
  • 6篇中华医学会第...
  • 5篇临床血液学杂...
  • 5篇中华医学会第...
  • 3篇中华医学杂志
  • 3篇国际输血及血...
  • 3篇解放军医学院...
  • 3篇第四届中国医...
  • 2篇中华医院感染...
  • 2篇白血病.淋巴...
  • 2篇中华内科杂志
  • 2篇第11次中国...
  • 2篇第10届全国...
  • 1篇内科急危重症...
  • 1篇中国综合临床
  • 1篇山东医药
  • 1篇临床检验杂志

年份

  • 2篇2020
  • 4篇2019
  • 6篇2018
  • 2篇2017
  • 7篇2016
  • 6篇2015
  • 3篇2014
  • 14篇2013
  • 9篇2012
  • 9篇2011
  • 16篇2010
  • 11篇2009
  • 2篇2008
  • 15篇2007
  • 10篇2006
  • 16篇2005
  • 10篇2004
  • 2篇2003
  • 6篇2002
  • 5篇2001
15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剂量rhG-CSF对正常供者外周血CD34^+细胞动员效果被引量:7
2005年
本研究探讨中等剂量600μg/d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对正常供者CD34+细胞的动员效果及动员前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T细胞亚群的变化。对2002-2004年我科31例健康供者给予rhGCSF600μg/d,在动员的第4天开始采集外周血干细胞(PBSC),并检测动员前后白细胞总数、动员后的有核细胞(NC)数、单个核细胞(MNC)数、CD34+细胞数及粒巨噬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GM),同时观察动员及采集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对12例供者GCSF动员前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T细胞亚群的变化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600μg/d组与既往使用的300μg/d组相比,rhGCSF动员后的外周血细胞中NC、MNC和CD34+细胞及CFUGM显著增加(P<0.05),受者造血重建时间缩短(P<0.05),动员和采集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上升(P>0.05),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动员后CD3+细胞在PBMNC中的比例较动员前下降(15.05±3.3)%,(P<0.05)。动员前后CD4+/CD8+淋巴细胞的比值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600μg/d的GCSF对正常供者的动员效果好,受者造血重建快,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动员后PBMNC中CD3+细胞的下降及CD4+/CD8+淋巴细胞比值无明显变化,从而使得移植后急性GVHD的发生率无明显上升。
李素霞达万明高春记黄文荣靳海杰
关键词:CD34^+细胞外周血干细胞移植
rhG-C SF动员对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和CD34^+细胞的影响被引量:3
2006年
目的:动态观察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经rhG-CSF动员过程中外周血及外周血造血干细胞(PBPC)中淋巴细胞亚群和CD34+细胞的变化,指导临床选择最佳采集时机。方法:对大剂量化疗(HDC)联合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动员的38例白血病和淋巴瘤患者,采用流式细胞术(FACS)测定其动员前后外周血及PBPC中的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NK、CD19和造血干细胞CD34细胞含量的变化,同时用甲基纤维素半固体培养基进行CFU-GM培养来评价干细胞克隆生成能力。结果:动员后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CD3、CD4细胞含量均低于动员前(P<0.01),而动员后外周血中的CD34细胞含量明显高于动员前(P(0.05)。动员后第5天CD34含量达到最高峰。PBPC中CD4、CD4/CD8明显低于外周血(P<0.005),其他淋巴细胞亚群含量与外周血比较无明显变化。动员后外周血中CD34+细胞明显高于动员后,动员后PBPC中CFU-GM生成明显高于外周血(P<0.05),CD4/CD8比值严重倒置,B细胞恢复较快。结论:大剂量化疗联合rhG-CSF动员会使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并明显增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含量。
靳海杰阎蓓李晓红黄文荣郭搏薄剑赵瑜韩晓蘋高春记达万明
关键词:造血干细胞动员淋巴细胞亚群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临床分析被引量:3
2013年
本研究探讨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logous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uto-HSCT)治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疗效及预后影响因素。回顾性分析本院1996-2011年67例DLBCL患者行auto-HSCT临床资料,观察生存结果并分析预后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随访时间截至2012年11月1日,移植后中位随访时间40(1-197)个月,3年总体生存(overall survival,OS)和无进展生存(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分别为70.6%和66.4%,5年OS和PFS分别为70.6%和63.8%。移植相关死亡率(transplant-related mor-tality,TRM)为7.2%,1年和3年累计复发率分别为16.5%和23.7%。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年龄和移植前疾病状态是DLBCL患者auto-HSCT后长期生存的显著影响因素。结论:auto-HSCT治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安全有效,年轻、移植前肿瘤负荷低的患者预后更好。
陆晓林李艳黄文荣郭玥潞赵小利卢柠朱海燕王全顺于力靖彧
关键词:淋巴瘤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
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成人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14例疗效观察
2016年
目的:探讨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成人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的疗效。方法:收集14例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的成人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造血重建,生存和复发情况及1、3、5年总生存率(OS)和无事件生存率(EFS)。结果:所有患者中性粒细胞均成功植入,中性粒细胞>0.5×10~9/L的中位时间为13(10-19)d,13例患者血小板成功植入,血小板>20×10~9/L的中位时间为17(12-62)d。发生急性GVHD 6例,其中3度以上急性GVHD 1例,14例患者中发生慢性GVHD 5例。100 d内移植相关死亡1例,死因为冠心病和肺部感染。中位随访时间为26.5个月,1、3、5年预期总生存率分别为85.7%、47.6%及38.1%,EFS分别为85.7%,34.1%,34.1%。复发率42.8%,中位复发时间为移植后22.5个月。至今存活7例患者,其中1例无病生存达103个月。结论: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成人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是一种比较安全、有效的方法。
魏华萍赵小利黄文荣薄剑李红华赵瑜朱海燕靖彧袁磊王利谷振阳杨楠王飞雁王全顺刘代红于力高春记
关键词:淋巴瘤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
伏立康唑+卡泊芬净联合治疗血液病患者侵袭性肺部曲霉菌属感染被引量:26
2010年
目的了解应用伏立康唑+卡泊芬净联合治疗侵袭性肺部曲霉菌属感染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诊断侵袭性肺部曲霉菌属感染的患者,给予伏立康唑+卡泊芬净联合治疗7-10 d,然后根据疗效决定序贯口服伏立康唑治疗还是换用其他药物。结果 7例临床诊断和1例拟诊为侵袭性肺部曲霉菌属感染的患者,经联合抗曲霉菌属治疗后7例有效,1例无效;8例患者均能耐受伏立康唑+卡泊芬净联合用药。结论卡泊芬净+伏立康唑联合治疗恶性血液病患者侵袭性肺部曲霉菌属感染,是安全有效的治疗选择。
黄文荣邵青李红华韩晓萍窦立萍杨华任芳高海燕高春记于力
关键词:恶性血液病
SDF-1/CXCR4在低危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中表达的初步研究
目的:检测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SDF- 1α)及其受体、表达于造血干/祖细胞上的 CX- CR4在低危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骨髓基质和 CD34细胞中的表达,初步探讨 SDF -1α/CXCR4在 MDS...
张翼■赵丹丹韩晓蘋孙敬芬黄文荣达万明于力
文献传递
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后PTLD的临床分析被引量:3
2018年
目的:研究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淋巴增殖性疾病(PTLD)的临床特点,提高对PTLD的认识和诊疗水平。方法:回顾分析于2014年5月-2017年4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接受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的244例患者(随访时间截止至2017年11月30日),总结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后PTLD的发病率、危险因素、治疗疗效以及生存情况。结果:244例移植患者中,发生PTLD 22例,发病率为9.02%,其中病理确诊5例,临床诊断17例。22例PTLD患者均伴有EB病毒感染,均为使用ATG的亲缘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或非亲缘供者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20例应用了利妥昔单克隆抗体单药或以利妥昔单克隆抗体为基础的联合治疗方案,17例有效,有效率85%。中位随访时间122 d,中位生存时间5(1-22)个月,总生存率50%。结论: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后PTLD的发病与EB病毒感染关系密切。预处理方案中应用ATG是PTLD发病的高危因素。在无法取得病理诊断的情况下,应积极结合临床和实验室检查给予临床诊断。临床上越来越多地选用利妥昔单克隆抗体治疗PTLD。
刘占祥黄文荣李猛谷振阳朱成英卢柠姚盛王书红李菲高晓宁刘代红高春记
关键词: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利妥昔单抗
中剂量rhG-CSF动员对供者外周血免疫细胞的影响
本研究通过观察12例健康供者在使用rhG-CSF动员前后白细胞总数变化,并应用外周血涂片瑞氏染色对白细胞进行分类和使用流式细胞术分析动员前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T细胞、B细胞、NK细胞和单核细胞比例的变化,以初步了解10μ...
达万明黄文荣高春记韩晓萍吴晓雄李红华朱海燕靳海杰王书红薄剑靖域邓新立
文献传递
淋巴瘤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
<正>目的: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高危淋巴瘤的疗效。方法:2000年6月~2009年3月间,行异基因移植治疗淋巴瘤病例21例。男15例,女6人,年龄12-51岁,中位39岁。其中霍奇金淋巴瘤2例,非霍奇金淋巴瘤19...
李红华于力高春记王书红靖域薄剑赵瑜黄文荣王全顺
文献传递
rhG-CSF动员正常供者和恶性血液病患者外周血造血干祖细胞的比较研究被引量:12
2003年
黄文荣张伯龙达万明彭弘张占强靳海杰张翼卓
关键词:正常供者恶性血液病
共16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