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孙晓庆

作品数:86 被引量:1,058H指数:18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0篇期刊文章
  • 6篇会议论文

领域

  • 84篇医药卫生
  • 3篇生物学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35篇细胞
  • 24篇瘢痕
  • 23篇蛋白
  • 22篇创面
  • 20篇细胞生长因子
  • 19篇皮肤
  • 15篇增生
  • 15篇细胞生长
  • 15篇干细胞
  • 14篇增生性瘢痕
  • 14篇纤维细胞
  • 14篇成纤维细胞
  • 13篇愈合
  • 13篇纤维细胞生长...
  • 13篇成纤维细胞生...
  • 13篇成纤维细胞生...
  • 12篇基因
  • 11篇角蛋白
  • 11篇表皮干细胞
  • 9篇烧伤

机构

  • 80篇解放军总医院...
  • 4篇兰州军区兰州...
  • 1篇军事医学科学...
  • 1篇北京双鹤药业...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解放军第30...

作者

  • 86篇孙晓庆
  • 70篇付小兵
  • 67篇孙同柱
  • 60篇盛志勇
  • 46篇陈伟
  • 27篇赵志力
  • 22篇杨银辉
  • 22篇顾小曼
  • 11篇吕艺
  • 10篇胡森
  • 9篇周岗
  • 9篇黎君友
  • 9篇李建福
  • 8篇晋桦
  • 8篇程飚
  • 6篇姜小国
  • 5篇张诚
  • 4篇刘毅
  • 4篇严鸣
  • 3篇董永洪

传媒

  • 19篇中国危重病急...
  • 19篇感染、炎症、...
  • 5篇解放军医学杂...
  • 5篇中国修复重建...
  • 4篇中华实验外科...
  • 4篇中华医学会第...
  • 3篇中华医学杂志
  • 3篇创伤外科杂志
  • 3篇中国临床康复
  • 2篇氨基酸和生物...
  • 2篇中华创伤杂志
  • 2篇上海实验动物...
  • 2篇西北国防医学...
  • 2篇中华烧伤杂志
  • 2篇中国组织工程...
  • 2篇第四届全国生...
  • 1篇河北医学
  • 1篇中华整形外科...
  • 1篇中华外科杂志
  • 1篇家庭医学(上...

年份

  • 1篇2008
  • 5篇2004
  • 15篇2003
  • 25篇2002
  • 23篇2001
  • 13篇2000
  • 2篇1999
  • 1篇1998
  • 1篇1996
8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增生性瘢痕内p38丝裂素活化蛋白激酶及其MAPKKs基因的表达被引量:4
2003年
为探讨增生性瘢痕和正常皮肤中p3 8丝裂素活化蛋白激酶 ( p3 8MAPK)及其上游信号分子mkk3和mkk6基因表达的变化 ,提取 8例增生性瘢痕和 8例正常皮肤组织的总RNA后 ,分离纯化mRNA ,用RT PCR方法检测这 3种基因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变化规律。结果显示 ,在正常皮肤组织中 ,mkk6和p3 8MAPK基因表达较弱 ,而在增生性瘢痕内 ,这 2种基因PCR产物的灰度比分别为正常皮肤的 1 2倍和 1 9倍 ,基因表达量明显升高 (P <0 0 5和P <0 0 1) ,而mkk3在这两种不同类型组织中的表达量没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提示增生性瘢痕的发生可能与mkk6和 p3 8MAPK基因表达升高有关 。
陈伟付小兵孙晓庆赵志力周岗孙同柱盛志勇
关键词:P38MAP激酶瘢痕
正常皮肤和瘢痕组织表达β1整和素与系列角蛋白的比较性研究特征
目的 采用特殊染色法研究幼儿与成人大面积重度烧伤后瘢痕组织表皮细胞表达β1整和素和角蛋白19、14以及10的特征与规律,在此基础上确定表皮干细胞及短暂扩充细胞分布、数量的差异以及这些改变与瘢痕愈合关系.方法分别取4-10...
孙晓庆傅小兵孙同柱李建福陈伟盛志勇
文献传递
应用外源性bFGF对缺血再灌注后脏器组织损伤及修复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0
2000年
目的 :观察应用外源性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 FGF)对大鼠肠缺血再灌注后肝功能与肠组织 P物质 (SP)含量的影响及其与组织损伤修复的关系。方法 :5 4只 Wistar大鼠随机分为 3组 :假手术组、生理盐水对照组及 b FGF治疗组 (每只大鼠 4μg b FGF)。生理盐水对照组及 b FGF治疗组动物于再灌注后 2、6、2 4和 48小时活杀 ,检测小肠组织 SP含量及血浆 D乳酸、二胺氧化酶 (DAO)和丙氨酸转氨酶 (AL T)水平。结果 :实验结果发现 b FGF治疗组血浆 AL T明显低于生理盐水对照组。 2组动物血浆 DAO于再灌注后 2~ 6小时均显著升高 ,b FGF治疗组 6小时血浆 DAO升高幅度更大 ,但 2 4小时均已恢复正常。生理盐水对照组动物伤后 6~ 48小时小肠组织 SP含量显著增加 ,血浆 D 乳酸与 SP呈平行性升高。而 b FGF治疗组动物小肠 SP及血浆 D 乳酸则无明显变化。结论 :缺血再灌注损伤后早期应用 b FGF可减轻肝功能的损伤 ,可能加重肠上皮的损伤 ,但后期抑制小肠 SP过量释放可能有利于肠道损伤的修复。
孙晓庆付小兵杨银辉孙同柱蒋礼先顾小曼盛志勇
关键词:缺血-再灌注BFGF脏器损伤
肠缺血-再灌流大鼠血浆二胺氧化酶活性的变化与肠损伤的关系被引量:28
2000年
观察并探讨了肠缺血 -再灌流大鼠血浆二胺氧化酶 (DAO)活性的变化规律及其与肠损伤相关指标变化的关系。结果显示 ,肠缺血 -再灌流过程中血浆DAO活性呈双峰升高 :第一峰在肠缺血期 ,时相上早于血浆内毒素 (LPS)和D -乳酸的升高 ;第二峰在再灌流后 2h ,在肠损伤相关指标变化的峰值之后。结果提示 ,肠粘膜上皮细胞和 (或 )肠屏障受到缺血和再灌流二次损伤的打击 ;血浆DAO活性作为反映肠损伤的指标特异性强、灵敏度高 ,在临床上对病程判断及并发症的防治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吕艺黎君友孙世荣晋桦姜小国孙晓庆盛志勇
关键词:肠损伤
抑制或拮抗内源性bFGF活性对肠缺血-再灌注所致肠、肝、肾功能的影响被引量:12
2000年
目的 :观察抑制或拮抗内源性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 FGF)对肠缺血再灌注所致肠、肝、肾功能的影响。方法 :96只大鼠分成 b FGF抗体预处理、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抑制剂 H7预处理以及生理盐水对照3组 ,肠系膜上动脉根部用微血管夹夹闭 45分钟之后放松血管夹形成再灌注。另 6只作为正常对照 (假手术组 )。分别于伤后即刻、2、6、2 4和 48小时将动物活杀 ,取血检测肝、肾功能以及二胺氧化酶 (DAO)变化 ;取肠、肝、肾组织进行形态学观察。结果 :与假手术组相比 ,3组动物血浆肝、肾以及肠道损伤指标均明显升高 ,其中伤后 2和 6小时 b FGF抗体组、H7组以及生理盐水对照组动物血浆丙氨酸转氨酶 (AL T)分别比对照组平均增加2 .5至 3.5倍 (P<0 .0 5或 P<0 .0 1) ;血浆 DAO变化及病理学结果均提示伤后 2和 6小时 3组动物肠屏障功能显著破坏。结论 :抑制或拮抗内源性 b FGF活性将进一步加重缺血再灌注所致肠、肝、肾损伤 ,其主要作用环节是影响了 b FGF与受体的结合以及随之发生的信号传导。
付小兵杨银辉孙同柱孙晓庆顾小曼常国友盛志勇
关键词:缺血-再灌注H7BFGF
不同发育阶段人皮肤β1整和素及细胞角蛋白K19表达特征及其与创面修复结局的研究
目的 观察人胎儿期、幼儿期、成人期皮肤中表皮干细胞和短暂扩充细胞分布、数量的差异,并探讨这种分布特征与表皮再生的关系.方法 分别取23-24周龄胎儿、4-10周岁幼儿、35-51岁三组全层皮肤.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表皮干...
孙晓庆付小兵孙同柱顾小曼陈伟盛志勇
文献传递
创伤后肠道通透性改变血浆标志物D-乳酸的实验研究被引量:81
2000年
目的 :观察创伤时循环 D 乳酸与内毒素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采用 3种大鼠模型 :(1)肠系膜上动脉夹闭 1小时肠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 ;(2 ) 30 %总体表面积深 ~ 度烫伤模型 ;(3)总胰胆管人工胆汁逆行灌注的急性坏死性胰腺炎 (ANP)模型。于各时间点采集颈动脉及门静脉血 ,分别检测 D乳酸及内毒素含量。结果 :(1)肠缺血 1~ 1.5小时血浆 D乳酸和内毒素均升高 ,再灌注后显著升高 ,二者存在明显正相关(r=0 .7198,P <0 .0 5 ) ;(2 )烫伤后 6小时血浆 D乳酸和内毒素显著升高 ,两者存在明显相关 (r=0 .8771,P<0 .0 1) ;(3) ANP大鼠血浆 D 乳酸和内毒素水平在伤后 2小时开始升高 ,2 4小时达峰值 ,两者存在明显相关性 (r=0 .7985 ,P<0 .0 1)。组织病理学检查发现 3组动物均有小肠绒毛脱落 ,粘膜下炎细胞浸润等改变 ,其严重程度与血浆 D 乳酸水平一致。结论 :血浆 D 乳酸可作为创伤所致肠粘膜损伤、肠通透性改变及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形成的预警指标。
孙晓庆付小兵张蓉吕艺邓群张诚姜小国盛志勇
关键词:创伤肠通透性D-乳酸
实验兔饲菌复合失血再灌流时肠屏障功能的变化
2001年
业已证明,肠道屏障功能对于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具有重要作用。因此,研究创伤合并感染状态下小肠屏障功能的损伤,对了解SIRS以及MODS的发生具重要的理论意义。本研究以饲菌合并失血性休克复制创伤后肠源性脓毒症模型,探讨其对肠屏障功能的影响。实验兔来自农科院动物中心,平均体重2.2±0.35kg。经实验室适应性饲养一周后,给予实验兔饲菌(O111B_41.5×10^(11)cfu/kg)后,暴露颈静脉、颈动脉并切开插管,经动脉导管快速放血,并维持血压在35~40mmHg范围内2小时;再经颈静脉快速回输失血和等量的林格氏液,设置一种饲菌、失血性休克和缺血再灌流的临床过程,模拟临床创伤合并感染过程。
黎君友胡森吕艺孙晓庆晋桦姜小国董宁张蓉
关键词:肠屏障再灌流肠源性脓毒症实验兔
胎儿和成人皮肤中bFGF,c-fos和c-myc基因转录和翻译的变化及其与创面无瘢愈合的关系
2001年
目的:观察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和癌基因c-fos、c-myc在胎儿和成人皮肤细胞内转录和翻译的变化规律及其对胎儿伤口无瘢愈合的影响。方法:16例被测标本中包括不同胎龄的胎儿皮肤和成人皮肤组织各8例。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方法(RT-PCR)检测这三种基因在不同的组织细胞内的表达变化规律,用免疫组化方法和常规病理技术确定这三种蛋白在胎儿和成人皮肤组织中的定位和表达量。结果:在胎儿皮肤组织中,bFGF和c-myc两种基因都有表达,而c-fos基因的mRNA含量很低;随着胎儿的生长发育,三种基因的翻译水平逐渐增大,bFGF蛋白主要分布于表皮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的胞浆和胞外基质中,而C-fos和C-myc的阳性颗粒主要存在于表皮基底层细胞中。在成人皮肤组织中,与胎儿相比,这三种基因的mRNA量都明显升高,蛋白水平也显著增大,而三种蛋白的分布没有明显变化。结论:在成人皮肤组织内,bFGF、c-fos和c-myc三种基因转录和翻译的增强可能与伤口愈合形成瘢痕相关,而胎儿皮肤中这三种基因的mRNA和蛋白含量的降低可能是胎儿创面无瘢愈合的机制之一。
陈伟付小兵孙同柱孙晓庆盛志勇
关键词: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C-FOSC-MYC胎儿皮肤
二胺氧化酶在创伤后肠道损伤中变化及意义被引量:179
2000年
目的 :探讨血二胺氧化酶 (DAO)在严重创 (烧 )伤后肠粘膜屏障功能损伤中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测定多种创 (烧 )伤动物模型和烧伤患者血或 (和 )组织 DAO活性 ,结合相关指标和小肠组织病理变化探讨肠粘膜屏障功能损伤。结果 :1严重创伤后的前 2 4小时即见血 DAO显著升高 ,表明创伤早期即有肠粘膜屏障功能的损伤。 2血浆 DAO的变化与小肠组织 DAO的变化呈负相关 ,与内毒素 (L PS)、血乳酸 (L ac)、D乳酸、肿瘤坏死因子 (TNF)、尿乳果糖 /甘露醇 (L / M)和组织病理变化基本一致 ,提示 DAO是具高度活性的细胞内酶 ,是判断肠粘膜屏障功能的敏感指标。结论 :DAO是敏感的肠上皮细胞内酶 ,其活性变化能反映创伤后小肠粘膜屏障功能受损和修复情况。
黎君友吕艺付小兵晋桦胡森孙晓庆盛志勇
关键词:创伤血浆小肠二胺氧化酶
共9页<123456789>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