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颖

作品数:13 被引量:42H指数:4
供职机构:广州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3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3篇医药卫生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4篇死胎
  • 4篇拷贝数
  • 3篇胎龄
  • 3篇染色
  • 3篇染色体
  • 3篇自然流产
  • 3篇微阵列
  • 3篇喂养不耐受
  • 3篇细胞
  • 3篇流产
  • 3篇耐受
  • 3篇拷贝数变异
  • 3篇基因
  • 3篇不耐受
  • 3篇出生体重
  • 2篇低出生体重
  • 2篇低出生体重儿
  • 2篇杂交
  • 2篇杂交检测
  • 2篇早产

机构

  • 12篇广州医科大学
  • 1篇佛山市妇幼保...
  • 1篇广东省妇幼保...
  • 1篇暨南大学
  • 1篇深圳市人民医...
  • 1篇汕头大学医学...
  • 1篇惠州市中心人...
  • 1篇暨南大学附属...
  • 1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珠海市妇幼保...
  • 1篇中山大学附属...
  • 1篇汕头大学医学...
  • 1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江门市中心医...
  • 1篇中山市博爱医...
  • 1篇东莞市妇幼保...
  • 1篇东莞市人民医...
  • 1篇广东省第二人...
  • 1篇广东省教育厅
  • 1篇深圳市妇幼保...

作者

  • 13篇李颖
  • 5篇吴繁
  • 5篇陈欣洁
  • 4篇龚亚飞
  • 3篇孙筱放
  • 3篇崔其亮
  • 3篇宋艳琴
  • 1篇严文康
  • 1篇刁诗光
  • 1篇李广洪
  • 1篇白波
  • 1篇李薇
  • 1篇沈薇
  • 1篇韩莎莎
  • 1篇刘东
  • 1篇叶秀桢
  • 1篇杨勇
  • 1篇陈洁玲
  • 1篇饶红萍
  • 1篇刘晓燕

传媒

  • 2篇中国当代儿科...
  • 2篇中华医学遗传...
  • 1篇医学理论与实...
  • 1篇广东医学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 1篇中华实用儿科...
  • 1篇中华新生儿科...

年份

  • 2篇2022
  • 1篇2021
  • 2篇2020
  • 3篇2015
  • 3篇2014
  • 1篇2011
  • 1篇2002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胎龄小于32周早产儿肠内喂养情况回顾性分析被引量:9
2020年
目的了解胎龄<32周早产儿的肠内喂养情况和喂养不耐受发病率及肠内喂养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方法对2018年1至12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胎龄<32周早产儿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喂养耐受性将其分为喂养耐受组和喂养不耐受组。喂养耐受组76例,男45例(59.2%,45/76例),胎龄(29.43±1.42)周;喂养不耐受组79例,男48例(60.8%,48/79例),胎龄(29.16±1.60)周。了解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并比较喂养耐受组和喂养不耐受组早产儿住院期间的肠内喂养、生长发育和主要诊疗情况。结果1.胎龄<32周的早产儿,均使用早产儿住院期间配方奶开奶,出生48 h内开奶的占92.9%(144/155例),出生24 h内开奶的占76.1%(118/155例),喂养耐受组和喂养不耐受组开奶量分别为(12.24±4.37)mL/(kg·d)和(11.23±4.88)mL/(kg·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12,P>0.05)。2.喂养耐受组和喂养不耐受组出生第1周的加奶速度分别为(8.69±4.30)mL/(kg·d)和(4.29±4.02)mL/(kg·d);出生第2周的加奶速度分别为(8.43±0.45)mL/(kg·d)和(4.26±2.75)mL/(kg·d),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583、t′=13.294,均P<0.05)。3.喂养耐受组和喂养不耐受组早产儿达足量肠内喂养时间分别为(20.55±9.66)d和(34.88±15.02)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489,P<0.05)。4.喂养耐受组较喂养不耐受组住院时间短、体质量增长多、宫外发育迟缓发生率下降。5.胎龄<32周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为50.9%(79/155例),胎粪排出延迟、输血、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使用激素、使用抗生素超过2周、患有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可能与喂养不耐受相关。结论胎龄<32周的早产儿肠内喂养不理想,喂养不耐受发生率偏高,医务人员喂养方案有待改进。
李颖吴繁崔其亮
关键词:肠内喂养喂养不耐受
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超低出生体重儿能量和液量供应情况分析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了解我院超低出生体重儿(ELBWI)住院期间能量、液量的供应以及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发生的现况。方法:将我院2018年1月—2020年2月收治的ELBWI 12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BPD发生情况分成三组,即无BPD组、轻度BPD组和中重度BPD组,回顾性分析其住院期间的能量和液量供应情况、BPD的发生率和主要诊疗、并发症等。结果:(1)最终纳入分析的早产儿共91例,其中无BPD组14例,轻度BPD组46例,中重度BPD组31例,BPD发生率84.6%(77/91)。无BPD组ELBWI胎龄大于轻度和中重度BPD组,无BPD组体重Z评分≤-2占比及SGA占比高于轻度和中重度BP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无BPD组的总液量在D7、D14、D21、D28均高于另外两组,无BPD组的总热卡和肠内热卡在D14、D21、D28均高于中重度BPD组,轻度BPD组D14、D28总热卡均高于中重度BP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和无BPD和轻度BPD组相比,中重度BPD组ELBWI有创和无创通气时间、使用抗生素和激素时间均较长,PDA超过2周不闭合及使用布洛芬、患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人数占比高,最高吸入氧浓度高,输血次数多,体重增长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D14总液量多、D21肠内营养热卡高可能是轻度BPD的保护因素,有创通气是轻度和中重度BPD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我院ELBWI住院期间总液量基本符合指南要求,但总热卡尤其是肠内热卡供应偏低,D14总液量多、D21肠内营养热卡高可能是轻度BPD的保护因素。
李颖吴繁
关键词:超低出生体重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
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检测43例自然流产和死胎的染色体畸变
目的 利用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对43例自然流产和死胎进行全基因组拷贝数变异(Copy Number Variation,CNV)的检测,探讨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在自然流产、死胎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Agilen...
李颖陈欣洁
关键词:自然流产死胎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拷贝数变异
超未成熟双胎儿临床救治结局及变化分析:一项广东省多中心回顾性研究
2022年
目的探讨广东省超未成熟双胎儿临床救治结局及变化趋势。方法回顾性选择2008年1月至2017年12月广东省26家三级甲等医院新生儿科入院的胎龄<28周双胎儿269对,按照入院年份分为前5年组和后5年组,双胎中以出生体重高低分为重婴和轻婴。收集孕母围生期和新生儿住院资料,分析前、后5年双胎儿存活率、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结果后5年组超未成熟双胎儿、双胎中重婴、双胎中轻婴的重度窒息发生率、出生头围低于前5年组(P<0.05)。后5年组超未成熟双胎儿均死亡的比例低于前5年组,且后5年组双胎中重婴、双胎中轻婴的病死率低于前5年组(P<0.05)。后5年组双胎中重婴、双胎中轻婴肺出血、动脉导管未闭、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发生率均低于前5年组,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发生率高于前5年组(均P<0.05)。结论广东省26家三级甲等医院入院的胎龄<28周超未成熟双胎儿的存活率显著上升,且双胎内无论是重婴还是轻婴,发生重度窒息、肺出血、动脉导管未闭、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比例均明显下降,而发生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比例增加。伴随诊疗水平提升,未来需要由产前诊断、产科、新生儿科等组成多学科协作,共同制定科学的双胎妊娠管理策略。[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22,24(1):33-40]
石碧君李颖吴繁冯周善崔其亮杨传忠叶晓彤戴怡蘅梁伟怡叶秀桢莫镜丁璐吴本清陈宏香黎炽旺张喆荣箫沈薇黄为民杨冰岩吕峻峰黄辉文霍乐颖饶红萍严文康任雪军杨勇王方方刘东刁诗光刘晓燕孟琼王玉王斌张丽娟黄宇戈敖当李伟中陈洁玲陈艳玲李薇陈志凤丁月琴李晓瑜黄越芳林霓阳蔡扬帆韩莎莎金雅柳国胜万忠和
关键词:双胎儿出生体重超未成熟儿
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检测43例自然流产和死胎的染色体畸变被引量:9
2015年
目的 应用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检测43例自然流产和死胎的全基因组拷贝数变异(copy number variations,CNV),探讨该技术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Agilent 4×44K定制芯片和Affymetrix Cytoscan 750K芯片对43例原因不明自然流产的绒毛和死胎的皮肤组织进行基因组CNV检测,用相应软件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将发现的CNS与国际基因组拷贝数多态性数据库进行比对,剔除常见的多态性CNV,并结合国际病理性CNV数据库DECIPHER、ISCA、OMIM进行核查,同时与既往文献进行比对,分析其是否具有致病性.对其中2例CNS补充夫妻双方的基因芯片检测,以明确CNV的来源.结果 全部43例标本均成功获得芯片检测结果,成功率为100%.共检测出异常32例(74.4%),其中非整倍体26例(4例合并CNV),单纯性CNV 6例.结论 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可用于检测流产、死胎的组织标本,为难以进行细胞培养及核型分析的流产绒毛及死胎标本提供了一种快速有效的检测方法,为不明原因的自然流产及死胎的病因学诊断提供一种更好的遗传学手段.
李颖龚亚飞刘寒艳宋艳琴何文茵魏君孙筱放陈欣洁
关键词:自然流产死胎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拷贝数变异
C57BL/6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生物学特性及饲养层制备被引量:1
2014年
背景:昆明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是目前最常用的饲养层细胞,C57BL/6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作为饲养层的研究鲜有报道。目的:体外分离和培养C57BL/6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制备饲养层,力求扩大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的来源。方法:用不同浓度胰蛋白酶分步消化法体外分离和培养C57BL/6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观察其生物学特性,研究其生长规律,并制备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饲养层,检测干细胞在所制备饲养层上的生长状态。结果与结论:不同浓度胰蛋白酶分步消化法制备的C57BL/6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生长状态好,获得的成纤维细胞数量多,增殖活跃。在细胞冻存后1,2周、1,3,6个月内复苏的细胞存活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C57BL/6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在第2-5代增殖旺盛,第6代以后细胞增殖出现明显下降。种植到培养皿上的C57BL/6小鼠饲养层细胞在种植后3 d内活力高,种植4 d以后细胞活力急剧下降。所以C57BL/6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来源的饲养层的最佳使用时间为灭活后3 d内,C57BL/6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饲养层和昆明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饲养层一样,能很好地支持胚胎干细胞及诱导多能干细胞生长。
李颖龚亚飞陈欣洁
关键词:成纤维细胞小鼠胚胎C57BL细胞活力饲养层
胎龄<32周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情况回顾性分析被引量:14
2020年
目的探讨胎龄<32周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发病特点和影响因素。方法对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胎龄<32周早产儿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喂养耐受性分为喂养耐受组(FT组)、生后1周内出现喂养不耐受组(1周内FI组)、出生1周后出现喂养不耐受组(1周后FI组)3组,比较3组早产儿肠内喂养期间的临床表现和相关诊疗措施,分析喂养不耐受的发病特点和影响因素。结果(1)共纳入胎龄<32周早产儿161例,发生喂养不耐受108例(67.1%),多发生于生后2周内,1周内出现的喂养不耐受以腹胀(58.3%,42/72)、残奶多(52.8%,38/72)为突出表现,1周后出现的喂养不耐受以腹胀(86.1%,31/36)、大便潜血(80.6%,29/36)为突出表现;24.1%(26/108)喂养不耐受总时间≥2周;(2)FT组中胎龄<28周、出生体重<1000 g、生后1周内有严重感染或败血症、胎粪排出延迟、生后2周内连续使用抗生素比例均低于两个FI组,住院期间输血次数少于两个F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周内FI组第1周使用有创+无创通气比例大于1周后FI组和FT组,1周内FI组和FT组第2周及以后超3 d不排便比例小于1周后F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动脉导管未闭、胎粪排出延迟是1周内发生喂养不耐受的危险因素(OR=5.814,95%CI 1.335~25.318;OR=3.860,95%CI 1.009~10.997);出生体重大是1周后发生喂养不耐受的保护因素(1000~1250 g:OR=0.044,95%CI 0.003~0.609;1250~1500 g:OR=0.049,95%CI 0.003~0.748),生后第1周使用有创+无创通气是1周后发生喂养不耐受的保护因素(OR=0.074,95%CI 0.012~0.450)。结论胎龄<32周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发生率较高;1周内以腹胀、残奶多为主,1周后以腹胀、大便潜血为主;动脉导管未闭、胎粪排出延迟可能是1周内发生喂养不耐受的危险因素,出生体重大、生后第1周使用有创+无创辅助通气可能是1周后喂养不耐受的保护因素。
李颖崔其亮吴繁
关键词:肠道营养喂养不耐受
染色体微阵列分析在自然流产、死胎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自然流产、死胎与染色体异常的关系以及染色体微阵列分析技术在自然流产、死胎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采用Affymetrix Cytoscan750K芯片和Agilent4x44K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定制芯...
李颖
关键词:自然流产死胎染色体异常微阵列分析拷贝数变异遗传学诊断
文献传递
胎龄<28周和≥28周超低出生体重儿肠内喂养情况的比较被引量:5
2021年
目的了解胎龄<28周和胎龄≥28周超低出生体重儿(extremely low birth weight infant,ELBWI)的肠内喂养情况和喂养不耐受的发生情况。方法对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ELBWI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其分为胎龄<28周组(n=41)和胎龄≥28周组(n=38),比较两组早产儿住院期间的肠内喂养情况和喂养不耐受的发生情况。结果胎龄<28周组41例患儿中,小于胎龄儿占5%(2例);胎龄≥28周组38例患儿中,小于胎龄儿占63%(24例)。胎龄<28周组初始和最终达到足量肠内喂养时间均长于胎龄≥28周组(P<0.05)。胎龄<28周组的喂养不耐受复发率高于胎龄≥28周组(54% vs 32%,P<0.05)。胎龄≥28周组生后1~2周内喂养不耐受发生率(5%)低于胎龄<28周组(29%),且其喂养不耐受持续时间短于胎龄<28周组(P<0.05)。与胎龄<28周组比较,胎龄≥28周组体重增长速率较高,住院时间较短,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发生率较低,但出院时宫外生长发育迟缓率较高(P<0.05)。结论与胎龄<28周ELBWI相比,胎龄≥28周ELBWI的喂养不耐受复发率低,达足量肠内喂养时间早,但宫外生长发育迟缓发生率高,喂养需要更加积极。
李颖吴繁
关键词:喂养不耐受肠内喂养宫外生长发育迟缓超低出生体重儿
羊水1q12.1微缺失细胞的诱导多能干细胞系的建立
2015年
目的建立1q21.1微缺失的多能干细胞系,为进一步探讨该疾病的发病机制提供模型。方法采用逆转录病毒介导4种基因(Oct4、Sox2、Klf4、c-Myc,简称OSKM)诱导1q21.1微缺失羊水细胞,建立1q21.1微缺失羊水诱导性多能干细胞系(human amniotic fluid-derived cells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cells,hAF-IPsCs),并对其进行多能性、核型、芯片、体内外分化能力等鉴定。结果所建立的1q21.1微缺失的hAF-iPSCs在体外能维持自我更新和多能性的状态,可表达多能标志基因,在体外长期培养能维持正常核型,在体内、体外均可向三个胚层分化。芯片结果显示仍具有1q21.1微缺失。结论1q21.1微缺失hAF-iPSCs具有正常多能干细胞所有的各种特性。可用于体外定向诱导分化,模拟疾病发病过程,可为1q21.1微缺失疾病机制的研究提供模型。
龚亚飞李颖宋艳琴孙筱放宋兵孙雯陈欣洁
关键词:诱导性多能干细胞多能性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