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林洪

作品数:37 被引量:243H指数:10
供职机构:厦门大学附属东南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南京军区医学科技创新课题漳州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0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 3篇专利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3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0篇血肿
  • 10篇硬膜
  • 10篇硬膜外
  • 10篇硬膜外血肿
  • 10篇颅内
  • 8篇脑疝
  • 7篇动脉瘤
  • 7篇手术
  • 6篇动脉
  • 6篇颅骨
  • 6篇出血
  • 5篇血管
  • 5篇术后
  • 5篇静脉
  • 4篇神经病
  • 4篇神经病理
  • 4篇神经病理性
  • 4篇神经病理性疼...
  • 4篇疼痛
  • 4篇脑静脉

机构

  • 26篇解放军第17...
  • 11篇厦门大学附属...
  • 2篇厦门大学
  • 1篇南昌大学
  • 1篇福建医科大学...

作者

  • 37篇林洪
  • 30篇王文浩
  • 25篇罗飞
  • 23篇林俊明
  • 23篇胡连水
  • 22篇李君
  • 20篇黄巍
  • 9篇张源
  • 9篇郁毅刚
  • 7篇张源
  • 4篇丁真奇
  • 4篇沙漠
  • 4篇张明升
  • 4篇郑建仙
  • 4篇胡康
  • 3篇刘长春
  • 2篇李招胜
  • 2篇伍磊
  • 1篇陈智彪
  • 1篇冯文龙

传媒

  • 4篇中国临床神经...
  • 3篇中华神经外科...
  • 3篇中华神经医学...
  • 3篇中国现代神经...
  • 3篇国际脑血管病...
  • 2篇中国现代医学...
  • 2篇神经损伤与功...
  • 1篇中国疼痛医学...
  • 1篇中国内镜杂志
  • 1篇中华神经外科...
  • 1篇立体定向和功...
  • 1篇中国病理生理...
  • 1篇人民军医
  • 1篇武警医学
  • 1篇局解手术学杂...
  • 1篇中国临床药理...
  • 1篇中国脑血管病...

年份

  • 1篇2020
  • 2篇2019
  • 4篇2018
  • 6篇2017
  • 8篇2016
  • 2篇2015
  • 11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2
3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病机制研究进展被引量:17
2014年
外周神经系统或中枢神经系统的损伤或功能紊乱引起的疼痛称为神经病理性疼痛。其发病率高,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1]。大量动物实验表明神经病理性疼痛是由外周神经与中枢神经共同作用的结果。目前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治疗仍然是临床上一个巨大挑战。其发病机制的阐明对寻找有效的治疗方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其发生机制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伍磊林洪沙漠丁真奇
关键词:神经病理性疼痛炎症因子异位放电胶质细胞
胼周动脉瘤开颅夹闭术中磁共振神经导航的应用被引量:2
2018年
目的探讨磁共振神经导航辅助技术在胼周动脉瘤开颅夹闭术中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0年1月至2017年1月解放军第一七五医院神经外科行开颅夹闭术的胼周动脉瘤患者40例,术前分别经CT血管成像(CTA)、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或DSA检查确诊。根据术式的不同,将40例患者分为常规手术组(18例)和神经导航辅助组(22例)。神经导航辅助组在常规纵裂入路基础上辅以磁共振神经导航技术,准确定位动脉瘤及上引流静脉,设计切口及手术路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手术相关并发症(引流静脉损伤后脑水肿或脑梗死以及术区继发出血)及预后良好[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3分]比例。结果 (1)40例患者均在显微镜下经纵裂入路行开颅胼周动脉瘤夹闭术,术后经CTA或DSA证实均为完全夹闭。神经导航辅助组手术时间短于常规手术组[(2.5±0.5)h比(3.5±0.4)h,t=1.254],静脉损伤后脑水肿或静脉性脑梗死比例少于常规手术组[4.5%(1/22)比6/18],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意外破裂和继发出血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两组患者均完成了术后6个月的随访,常规手术组预后良好者占12例,神经导航辅助组预后良好者20例(90.9%),两组预后良好比例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545,P>0.05)。结论采用磁共振神经导航辅助技术有助于病灶的术中精确定位及优化手术入路,从而有效实施脑保护,降低手术风险,提高手术精度及安全性,是胼周动脉瘤开颅夹闭术的有效辅助手段。
黄巍王文浩罗飞林洪张源张明升李君简腾景郑建仙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神经导航显微外科手术
动脉瘤夹盒
本发明动脉瘤夹盒,涉及一种盛装手术材料的器械盒。它具有上端敞开的盒体和下端敞开的盒盖;盒体的上端口配有一个网盘,该网盘上设多个矩形的网孔,每个网孔中安装一个存取架;该存取架设由前立板、底板、后立板连接成的凹字形外框,前立...
林洪郑建仙
文献传递
跨窦硬膜外血肿并骨折致脑静脉窦回流障碍: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被引量:10
2014年
目的探讨跨窦硬膜外血肿并骨折致脑静脉窦回流障碍(cerebralvenousflowobstruction,CVFO)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收集CVFO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影像学表现和临床特征,将这些病例分为单纯外伤性静脉窦回流不畅(traumaticcerebralvenoussinusstagnation,TCVSS)和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venoussinusthrombosis,CVST),对受伤机制、临床表现、颅内压监测、影像学检查、治疗方法和疗效进行比较。结果共纳入194例CVFO患者,其中TCVSS患者167例,CVST患者27例。CVST组颅内压较TCVSS组显著性增高[(44.0±4.8)cmH2O对(28.0±2.8)cmH2O,1cmH2O=0.098kPa;t=24.518,P=0.000],常表现为剧烈头痛(77.8%)、频繁呕吐(33.3%)、视物模糊(18.5%)和进行性意识障碍(11.1%),而TCVSS常表现为轻度头痛(39.5%)、呕吐(13.8%)和畏光(4.8%)。影像学检查显示,TCVSS好发于双侧横窦/乙状窦系统毗邻硬膜外血肿或骨折的部位(85.0%),呈局限性静脉窦变细(50.3%);而CVST好发于双侧横窦近窦汇端(81.5%)、上矢状窦后部及窦汇区(18.5%),呈局限性静脉窦充盈缺损或闭塞(81.5%)、窦旁脑实质继发性静脉性梗死伴出血(14.8%)甚至大面积脑水肿(7.4%)。在治疗方面,CVST组尿激酶剂量[(24.2±7.8)万U/d对(12.4±4.5)万U/d;P=0.000]和用药时程[(10.8±5.3)d对(6.2±2.4)d;P=0.000]均显著性高于和长于TCVSS组。除1例上矢状窦CVST患者死亡外,其余患者的临床症状和颅内压均随静脉窦循环改善而显著缓解,转归良好。结论外伤性CVFO病理生理学变化的中心环节是持续性颅内高压,根据临床和影像学表现可分为2种不同亚型——TcVss和CVST。动态颅内压监测可作为CVFO临床分型、个体化治疗方案选择和调整的依据。积极解除机械压迫和尿激�
王文浩林洪胡连水林俊明郁毅刚黄巍李君罗飞
关键词:窦血栓形成颅内颅骨骨折颅内高压磁共振血管造影术
双源CT血管造影检测颅内动脉瘤: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的比较被引量:10
2012年
目的探讨双源CT血管造影(dual—sourceCTangiogrhy,DSCT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95例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hemorrhage,SAH)患者的DS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subtractionangiogaphy,DSA)资料,回顾性分析二者检出颅内动脉瘤并描述相关形态特征的效能。结果DSCTA在88例SAH患者中检出动脉瘤117个。2例疑有动脉瘤,5例未检出动脉瘤,对这些病例行DSA复查,4例确诊动脉瘤,3例未检出动脉瘤。以DSA结果为金标准,DSCTA检诊颅内动脉瘤的特异性为100%,敏感性为96.7%,准确性为96.8%。颅内动脉瘤体积越大,DSCTA诊断的敏感性越高。即便对于微小动脉瘤,DSCTA诊断的敏感性亦可达90%以上。此外,DSCTA对动脉瘤最大径和瘤颈宽度的测量结果与DSA基本一致。结论DSCTA是一种无创、快速、可靠、有效的方法,能准确提供手术所需的影像学资料。DSCTA诊断动脉瘤的特异性和敏感性与DSA基本相同,在颅内动脉瘤的急诊手术时较DSA更具优越性。
王文浩郁毅刚张明升林洪林俊明黄巍罗飞胡连水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脑血管造影术
神经病理性疼痛的药物治疗研究进展被引量:23
2013年
神经病理性疼痛是一种神经系统损伤引起的慢性疼痛,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药物治疗仍是现用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主要方法。本文综述了现用于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主要药物的分子药理机制及其临床运用特点,并在总结疼痛的发生机制的基础上对靶向治疗药物的研发进行了展望。
李招胜林洪沙漠丁真奇
关键词:神经病理性疼痛药物治疗镇痛
颅内压监测与常规监测在重症颅脑外伤中的应用价值比较被引量:23
2017年
目的分析比较动态颅内压监测与常规监测对重型颅脑外伤患者救治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3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42例入院后3 h内行有创动态颅内压监测的重症颅脑外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将其作为观察组,同期选择39例入院后3 h内行常规监测的重症颅脑外伤患者作为对照组,依据监测结果控制颅内压,适时采取药物或手术治疗。分析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开颅治疗例数、入院至开颅时间及并发症情况。结果对照组预后良好24例(61.5%),观察组预后良好31例(73.8%),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预后不良为15例(38.5%),观察组为11例(26.2%),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开颅13例(30.1%),观察组为5例(12.8%),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入院至开颅时间为(24.5±1.7)h,观察组为(18.3±2.4)h,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9.5%,观察组为8%,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有创颅内压监测与常规检测相比,能更及时反映患者病情变化,有助于提高患者临床疗效,且并不增加颅内感染并发症的发生率。
胡康王文浩刘长春林洪蔡根平张源
关键词:颅脑损伤有创颅内压监测回顾性分析大脑供血
单纯硬膜外血肿并脑疝患者术中及术后早期再灌注损伤的成因分析
胡连水王文浩林洪林俊明罗飞李君张源
自发性颅内出血死亡的多因素回归分析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探讨自发性颅内出血(spontaneous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SIH)患者30 d内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01至2016-01医院收治的SIH患者324例。30 d内死亡82例,为死亡组,其余242例存活患者为存活组,统计分析两组患者入院时主要临床特征。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格拉斯哥昏迷评分降低、糖尿病、小脑出血、出血量增加和脑室出血等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与存活组比较,死亡组年龄显著偏大[(54.38±12.47)岁vs(51.73±11.94)岁,P=0.028];高血压病显著增加(68.29%vs 55.79%,P=0.047),;糖尿病显著增加(46.34%vs 27.69%,P=0.002);吸烟率显著增加(35.37%vs 21.07%,P=0.009);小脑出血率显著增高(20.73%vs 8.68%,P=0.003);脑室出血率显著增高(74.39%vs 54.96%,P=0.002);手术率显著降低(20.73%vs 37.19%,P=0.006);出血量显著增多[(110.98±36.96)ml vs(77.04±31.81)ml,t=4.922,P=0.000];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显著降低(7.52±2.70 vs 9.54±2.06,t=4.207,P=0.000)。结论格拉斯哥昏迷评分降低、糖尿病、小脑出血、出血量增加和脑室出血是SIH患者30 d内死亡的危险因素。
蔡根平王文浩胡康刘长春林洪张源
关键词:自发性颅内出血
早期小剂量尿激酶对跨窦硬膜外血肿致脑静脉窦回流障碍的治疗价值被引量:4
2020年
目的探讨早期小剂量尿激酶干预对脑外伤后跨窦急性硬膜外血肿导致的静脉窦回流障碍的治疗价值。方法回顾分析该院2014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跨窦急性硬膜外血肿导致的静脉窦回流障碍患者166例,分析小剂量尿激酶干预的临床疗效。结果纳入病例均依据神经查体和CT静脉成像(CTV)/磁共振静脉成像(MRV)联合诊断为脑静脉窦回流障碍。按是否早期给予尿激酶治疗分为尿激酶组(98例,入院早期即行影像学鉴别诊断)和常规组(68例,待颅内高压症状明显时完成影像学鉴别诊断)。所有病例在诊断后第3~7天和第10~14天时予CTV复查。首次复查时,尿激酶组55例再通良好,41例部分改善,2例无明显改变;常规组内32例再通良好,4例部分改善,32例无明显改变;两组治疗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再次复查时,尿激酶组内所有病例均获得良好临床康复和影像学恢复,其中85例再通良好,12例部分改善,1例建立良好的侧支循环;常规组内47例再通良好,3例部分改善,4例建立良好的侧支循环,但仍有12例无明显改变和2例梗死加重且伴随明显的颅高压症状;两组治疗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14例患者在转而给予强化尿激酶溶栓治疗后静脉窦部分再通或对侧代偿,颅内高压症状逐渐缓解。结论跨窦硬膜外血肿患者伤后并发脑静脉窦回流障碍的风险较高,除及早行血肿外引流或手术清除外,早期小剂量尿激酶干预能有效避免继发性脑损伤进行性加重。
郑雪峰王文浩林洪胡连水林俊明张明升黄巍李君罗飞张源
关键词:硬脑膜外血肿尿激酶开颅血肿清除术溶栓治疗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