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林鹏

作品数:12 被引量:35H指数:4
供职机构: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7篇肿瘤
  • 4篇手术
  • 3篇手术治疗
  • 3篇切除
  • 3篇外科
  • 3篇细胞
  • 3篇骨盆
  • 2篇肉瘤
  • 2篇术后
  • 2篇外科手术
  • 2篇细胞瘤
  • 2篇疗效
  • 2篇内固定
  • 2篇假体
  • 2篇骨肉瘤
  • 2篇骨肿瘤
  • 2篇关节
  • 2篇恶性
  • 2篇恶性肿瘤
  • 2篇保肢

机构

  • 12篇浙江大学医学...
  • 1篇浙江大学

作者

  • 12篇林鹏
  • 11篇叶招明
  • 8篇林秾
  • 7篇黄鑫
  • 6篇柳萌
  • 6篇严晓波
  • 6篇李恒元
  • 4篇潘伟波
  • 4篇李冰皓
  • 3篇王战
  • 2篇孙凌凌
  • 1篇柳萌
  • 1篇曲昊
  • 1篇林秾
  • 1篇黄鑫
  • 1篇王盛东
  • 1篇林鹏

传媒

  • 6篇中华骨科杂志
  • 1篇实用肿瘤杂志
  • 1篇中国修复重建...
  • 1篇中国继续医学...
  • 1篇中华骨与关节...

年份

  • 1篇2023
  • 3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19
  • 4篇2018
  • 2篇2017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骨盆Ⅰ区及Ⅰ+Ⅳ区肿瘤切除和重建术后内固定失败的预后因素分析被引量:2
2018年
背景:钉棒系统内固定已成为重建骨盆Ⅰ区及Ⅰ+Ⅳ区肿瘤切除术后骨盆环缺损的主要方式之一,但固定方式尚无统一的认识。不同固定方式的内固定失败率有所不同,其临床疗效比较仍需进一步探讨。目的:对比不同钉棒系统重建骨盆Ⅰ区及Ⅰ+Ⅳ区肿瘤切除后骨缺损的临床效果,并评估患者发生内固定失败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5月至2017年2月我院收治的42例累及骨盆Ⅰ区及Ⅰ+Ⅳ区的肿瘤患者,其中男23例,女19例;年龄15~69岁,平均(41.0±17.7)岁。所有病例均接受了骨盆肿瘤切除以及钉棒系统固定,部分患者同时进行了植骨或骨水泥强化。钉棒系统固定时,12例使用单棒双钉,30例使用双棒四钉。对患者的一般情况、手术及其他治疗情况、临床效果以及内固定失败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术后随访13~168个月,平均(36.1±32.3)个月。6例患者出现了内固定失败,其中单棒双钉组4例,双棒四钉组2例。2例内固定失败患者进行了翻修手术,其中1例进行了内固定拆除,另一例接受了内固定翻修以及自体腓骨植骨重建。双棒四钉组的内固定生存率明显高于单棒双钉组(P=0.003)。内固定生存率与年龄有一定的相关性(P=0.009),年龄≤21岁的患者内固定失败率较年龄>21岁高。骨盆Ⅰ+Ⅳ区肿瘤切除组内固定失败率高于骨盆Ⅰ区切除组(P=0.007)。结论:骨盆Ⅰ区及Ⅰ+Ⅳ区肿瘤切除术后双棒四钉固定可以提供良好的短期及长期稳定性,而单棒双钉固定的强度相对不足,内固定容易失败。对于年轻患者以及良性肿瘤患者,肿瘤切除后建议采用钉棒系统固定联合自体骨移植的生物学重建;对于老年患者、恶性肿瘤患者以及需要放化疗的患者,建议采用钉棒系统固定联合骨水泥强化的机械性重建。
林鹏林秾潘伟波黄鑫叶招明
关键词:骨盆肿瘤保肢手术内固定失败
PBL联合CBL在骨科住培生临床教学中的应用被引量:10
2022年
目的分析骨科住培生临床教学中实施PBL联合CBL教学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骨科2018年7月—2020年12月临床学习的医学专业60名骨科住培生,入选对象经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n=30)和试验组(n=30),其中对照组骨科住培生行常规教学,试验组骨科住培生行PBL联合CBL教学。对比两组骨科住培生教学满意度、知识掌握能力、教学效果。结果试验组骨科住培生对教学的满意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对培养团队协作能力、提高文献查阅能力、加深理论知识理解、提高问题分析能力、激发专业学习兴趣的认可度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住培生的自学能力、沟通能力、科研能力、专科操作、心理素质、协作意识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骨科住培生临床教学中应用PBL联合CBL教学能够取得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有效提升骨科住培生知识掌握能力,提高骨科住培生教学满意度。
林鹏
关键词:PBLCBL骨科教学效果教育
经病灶手术治疗颈椎骨巨细胞瘤的疗效被引量:5
2018年
目的探讨经病灶肿瘤刮除、分块切除术治疗颈椎骨巨细胞瘤的安全性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4月至2015年7月我院收治的6例采用经病灶手术切除治疗颈椎骨巨细胞瘤患者的资料,男2例,女4例;年龄18-42岁,平均31.3岁。病灶分布:4例C2椎体,1例C,椎体,1例位于C4棘突及椎板。根据Enneking外科分期系统分期,ⅡA期3例,1例行病灶刮除手术,2例行病灶扩大刮除术;mB期3例,1例行扩大刮除术,2例行椎体次全切除术。3例术中行病灶边缘灭活。1例C2骨巨细胞瘤在肿瘤切除术前接受局部放射治疗,3个月后再次行后路及前路肿瘤切除、植骨内固定术;1例C2骨巨细胞瘤在肿瘤刮除术前予地诺单抗辅助治疗;3例术后接受双膦酸盐治疗。采用Frankel脊髓损伤分级评价手术前后患者的神经功能,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价手术前后患者疼痛程度,影像学检查评价术前肿瘤的位置和范围,以及术后肿瘤是否复发。结果本组6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5-134个月,平均61.1个月。1例行单纯后路手术,5例行前路手术+后路手术;3例患者行一期手术,3例患者行分期手术,其中2例行2次手术,另1例行4次手术;术中总出血量300-0100ml,平均2142ml。6例术前VAS评分为2-5分,平均3分,Frankel分级为E级,术后所有患者颈部疼痛均缓解,VAS评分均为0分,术后Frankel分级均为E级。1例术后第2天出现颅内硬膜外血肿,急诊行血肿清除术,术后恢复良好。至末次随访,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内固定松动及失败,均未发现肿瘤复发。结论颈椎骨巨细胞瘤经病灶刮除、分块切除手术是一个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可以获得满意的肿瘤局部控制以及预后。
林鹏林秾李冰皓李恒元孙凌凌叶招明
关键词:颈椎骨巨细胞瘤外科手术
累及骨盆Ⅱ区肿瘤切除重建术后脱位的临床特征及预防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探索累及骨盆Ⅱ区肿瘤切除重建术后脱位方向、脱位时间等临床特征,并尝试提出术中及术后预防措施。方法回顾并分析2011年3月至2021年3月122例累及骨盆Ⅱ区切除重建术患者,骨盆Ⅱ区32例,骨盆Ⅰ+Ⅱ区31例,骨盆Ⅱ+Ⅲ区40例,骨盆Ⅰ+Ⅱ+Ⅲ区19例;122例中发生术后脱位17例。男73例,女49例;年龄平均为47岁(范围9~73岁)。统计肿瘤学情况,手术及辅助治疗方式,术后影像学特征,脱位患者的脱位方向、脱位时间,复位方法及国际骨肿瘤协会(Musculoskeletal Tumor Society,MSTS)评分,结合切除重建术后影像学特点,分析可行的预防脱位方法。结果122例患者中共有脱位17例,脱位率13.7%,其中前脱位12例(70.6%),后脱位5例(2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2,P=0.033)。术后3个月内发生脱位共有12例(70.6%);1例脱位发生在术后5个月,另4例脱位时间>术后1年。脱位患者复位后MSTS评分为56.1%±15.6%(20%~80%)。结合术后影像学检查,提出可行的预防脱位方法包括:可适当减小髋臼杯前倾角(0°~10°);适当将髋臼杯向旋转中心后方移位少许,适当减少股骨颈假体前倾角,三者结合可减少股骨-髋臼假体撞击的发生;同时术后患肢用严格的钉子鞋控制患肢在中立位,避免外旋的发生。结论骨盆Ⅱ区肿瘤切除重建术后脱位多以前脱位为主,股骨柄假体颈部与髋臼下缘空间较小,容易发生撞击;若适当减小髋臼杯前倾角、髋臼假体适当向后方移位及股骨颈前倾角减少5°,可减少股骨-髋臼撞击可能性,继而减少术后脱位风险。
曲昊牟皓晨王柯懿王聪李恒元李秀茅林鹏李冰皓王盛东王战柳萌严晓波黄鑫林秾叶招明
关键词:骨盆骨肿瘤内固定器脱位
大腿软组织恶性肿瘤切除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及功能评价
2023年
目的探讨大腿软组织恶性肿瘤切除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及患者术后下肢功能评价。方法回顾并分析2011年5月至2021年5月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骨科行大腿软组织恶性肿瘤切除术患者211例,男117例、女94例,年龄53(43,65)岁。非典型或高分化脂肪肉瘤59例、其他类型脂肪肉瘤30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33例、纤维肉瘤19例、横纹肌肉瘤12例、平滑肌肉瘤12例、滑膜肉瘤9例、其他37例。记录患者肌肉、骨或血管神经组织肿瘤受累情况,肌间室受累情况,术后国际骨肿瘤协会(Musculoskeletal Tumor Society,MSTS)功能评分,复发情况。对解剖结构与术后复发的关系采用Cox逻辑回归分析,确定危险因素;比较不同的肌间室分组(内侧肌间室,前侧肌间室,后侧肌间室)的累计复发率;采用箱形图比较切除不同解剖结构(如股外侧肌、股二头肌、股骨等)的患者术后的功能情况。结果211例中累计复发40例,复发率为18.9%;复发时间为术后37.0(18.2,52.8)个月。三个独立危险因素与复发相关:病理学分级[HR=3.86,95%CI(1.75,8.51)]、累及股中间肌[HR=3.05,95%CI(1.53,6.06)]和累及股内肌[HR=3.17,95%CI(1.56,6.41)]。前间室内肿瘤切除患者五年累计复发风险率为(23.8%)较未切除者(10.3%)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0);内侧间室内肿瘤切除患者累计复发风险率与未切除患者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83);后间室内肿瘤切除患者五年累计复发风险率为4.8%,较未切除者(22.6%)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末次随访时术后MSTS评分(26.0±3.2)分(范围9~30分)。切除部分股骨、股中间肌、股内侧肌及股直肌切除后患者功能较差,MSTS评分分别为25(23,28)、26(24,28)、26(24,28)、26(24,27)分。结论大腿软组织恶性肿瘤切除术后局部复发的危险因素包括与肿瘤的病理学分级、是否累及股中间肌或股内侧肌,前间室内肿瘤术后复发率更高;若肿瘤累�
曲昊王柯懿石玮牟皓晨吴佳丹谢君燕王聪李恒元李秀茅林鹏严晓波柳萌黄鑫林秾叶招明
关键词:软组织肿瘤四肢复发
脊柱骨母细胞瘤的诊断及其外科治疗
目的探讨脊柱骨母细胞瘤(spinal osteoblastoma)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方法和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5月至2016年5月本院收治的11例脊柱骨母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治疗方法以及预...
黄鑫林秾林鹏潘伟波柳萌严晓波叶招明
3D打印全肩胛骨反肩关节置换术在肩胛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 探讨3D打印全肩胛骨反肩关节置换术治疗肩胛骨肿瘤的疗效。方法 2017年11月—2021年12月,采用3D打印全肩胛骨反肩关节置换术治疗5例肩胛骨肿瘤患者。男1例,女4例;年龄44~59岁,平均50.4岁。软骨肉瘤2例,高级别骨肉瘤1例,肺癌肩胛骨转移1例,韧带样纤维瘤病复发1例。病程4~8个月,平均5.8个月。根据美国肌肉骨骼肿瘤学会(MSTS)肩胛带分区标准,4例肿瘤累及S1、S2区,1例累及S2区。肿瘤直径4.2~11.2 cm,平均6.1 cm。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输血情况。随访期间采用MSTS评分评价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情况,观察有无肩部下垂、并发症发生以及肿瘤学结局等,影像学复查假体位置。结果 手术时间155~230 min,平均189 min。术中出血量100~1 500 mL,中位数600 mL;其中2例术中分别输血800、1 850 mL。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4~22个月,平均13个月;其中2例患者因肿瘤全身多处转移和脏器衰竭,分别于术后8、15个月死亡。末次随访时,患者MSTS评分为73%~83%,平均77.4%;患肩较健侧下沉2~4 cm,平均3 cm。影像学复查示随访期间无假体松动、脱位、断裂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3D打印全肩胛骨反肩关节置换术治疗肩胛骨肿瘤可获得良好肩关节功能及外观,患者接受度和满意度较高。
王战严晓波严晓波黄鑫林秾林秾李冰皓黄鑫黄鑫林鹏柳萌
关键词:保肢术
3D打印半骨盆假体治疗经骶髂关节切除的骨盆恶性肿瘤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分析3D打印半骨盆假体在经骶髂关节切除的骨盆恶性肿瘤重建中的手术技术要点,手术适应证和早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3月9例累及骨盆Ⅰ+Ⅱ区或Ⅰ+Ⅱ+Ⅲ区的恶性肿瘤患者经骶髂关节截骨并采用与骶骨耳状面贴合的3D打印半骨盆假体重建,其中男7例,女2例;年龄(51.1±10.5)岁(范围27~66岁)。其中软骨肉瘤5例,多形性未分化肉瘤1例,转移性肾癌2例,转移性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1例。根据肿瘤累及范围行骨盆Ⅰ+Ⅱ区或Ⅰ+Ⅱ+Ⅲ区切除,在Ⅰ区切除时通过骶髂关节面进行截骨,予以3D打印的与骶骨耳状面贴合的半骨盆假体重建。术后通过影像学检查评估骨盆假体的髋臼旋转中心偏移情况;采用国际骨肿瘤协会(Musculoskeletal Tumor Society,MSTS)功能评分进行功能评价;评估患者肿瘤学转归及术后并发症。结果9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4.5±0.6)h(范围3.5~6 h);术中出血量(1400±520)ml(范围800~3000 ml)。9例中3例行骨盆Ⅰ+Ⅱ区切除重建,4例行骨盆Ⅰ+Ⅱ+Ⅲ区切除重建,2例行骨盆Ⅰ+Ⅱ+Ⅲ区联合股骨近端切除重建。9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6.4±9.9)个月(范围6~50个月)。9例患者末次随访时MSTS评分平均20.2分(范围12~26分);术后旋转中心水平方向移位距离(10.67±7.12)mm,垂直方向移位(8.56±4.22)mm。1例转移癌患者术后3月化疗期间发现全身多发转移,术后7个月死亡;1例骨盆转移性肾癌在术后1年半时发生多发转移,靶向药物控制,带瘤存活;其余7例手术部位无复发,未发现远处转移。结论3D打印耳状面贴合的半骨盆假体在重建经骶髂关节截骨的骨盆Ⅰ+Ⅱ区或Ⅰ+Ⅱ+Ⅲ区肿瘤切除后骨缺损具有潜在的优势。其近期疗效较为满意,远期疗效尚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黄鑫曲昊林秾潘伟波严晓波柳萌林鹏李恒元叶招明
关键词:盆腔肿瘤假体和植入物骶髂关节截骨术
脊柱骨母细胞瘤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被引量:5
2018年
目的探讨脊柱骨母细胞瘤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方法和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5月至2016年5月收治的11例脊柱骨母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治疗方法以及预后。男7例,女4例;年龄15~44岁,平均27.5岁。病变位于颈椎2例、胸椎6例、腰椎3例。所有患者均存在局部疼痛病史。4例伴有神经症状,其中3例伴有不同程度的神经根症状,1例伴有脊髓受压症状(Frankel C级)。4例患者为Enneking 2级,均行病灶内刮除或切除术;7例患者为Enneking 3级,4例行单一后路病灶扩大切除术,1例行颈椎前后联合人路病灶扩大切除术,2例行单一后路全脊椎分块切除术。术后通过定期随访评估患者疼痛缓解情况,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和肿瘤的复发情况。结果手术时间为1.5-7h,平均3.5h。术中出血量为100-3000ml,平均800ml。1例围手术期出现脑脊液漏,2例出现胸腔积液,所有病例均未出现切口感染。术后所有患者疼痛得到明显缓解。术后3例患者神经根症状完全缓解,1例脊髓压迫症状改善(Fran—kelE级)。术后随访12-117个月,平均45.8个月,其中1例C7T1肿瘤患者术后4年复发。予以再次入院行肿瘤扩大切除术,并更换内固定,末次随访未见肿瘤复发。其余患者未见肿瘤复发。所有患者均未见植入物松动或断裂。结论En—neking2级的脊柱骨母细胞瘤,病灶内刮除手术可以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对于Enneking3级则首选肿瘤扩大切除或全脊椎分块切除术。无论手术是否经病灶切除,只要切除彻底,均可以获得满意的效果。
黄鑫林秾林鹏潘伟波柳萌严晓波叶招明
关键词:脊椎肿瘤成骨细胞瘤外科手术
去甲基化诱导肿瘤特异性CD8^+T细胞识别杀伤骨肉瘤被引量:4
2017年
目的探索肿瘤特异性免疫细胞杀伤骨肉瘤的实现方法,并分析使用过继性细胞输注免疫治疗对骨肉瘤产生的治疗效果。方法使用地西他滨(Decitabine,DAC)作为去甲基化药物对HOS及U2OS骨肉瘤细胞系进行治疗,采用PCR及Western Blot检测治疗后肿瘤-睾丸抗原(cancer-testis antigen,CTA)的表达情况。在动物实验中,使用转染了萤火虫荧光素酶和HLA-A0201的人源肿瘤细胞系HOS在免疫缺陷NOD-SCID小鼠上成瘤,并使用DiR染色标记体外培养扩增的CTA特异性对应HLA人源CD8^+ T细胞输注,通过小动物活体成像系统检测T细胞在小鼠体内的分布,同时监测治疗过程中小鼠瘤块的生长情况。使用鼠源骨肉瘤细胞系K7M2在免疫健全鼠BALB/c成瘤,进行去甲基化,使用流式细胞仪分析治疗前后肿瘤块内淋巴细胞的比例、数量以及CD8^+ T细胞的活化情况,判断去甲基化对自体淋巴细胞浸润、活化的作用。结果使用DAC对骨肉瘤细胞系HOS及U2OS进行去甲基化后,所有被检测的CTA表达均不同程度的提高。在体外培养的骨肉瘤细胞经过至少5 d的DAC治疗后能被CTA特异性CD8^+ T细胞显著杀伤,DAC本身对骨肉瘤细胞系生长可产生抑制作用。在免疫缺陷动物模型中,经过DAC去甲基化预治疗的荷瘤小鼠能观测到明显的CTA特异性T细胞向肿瘤组织归巢现象,同时,去甲基化预治疗联合CTA特异性T细胞输注治疗显著抑制了骨肉瘤移植瘤的生长。在免疫健全鼠肿瘤模型中,去甲基化能促进自体T细胞向肿瘤组织的归巢,并提高肿瘤内CD8^+ T细胞的活性及其分泌的干扰素γ、颗粒酶B、穿孔素水平。结论去甲基化能在抑制骨肉瘤细胞生长的同时,提高骨肉瘤细胞的CTA表达,为以CTA为靶点的特异性细胞免疫输注治疗提供条件。
李冰皓林鹏王战孙凌凌李恒元叶招明
关键词:骨肉瘤肿瘤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