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黄晓磊

作品数:6 被引量:41H指数:4
供职机构: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文化科学
  • 1篇哲学宗教

主题

  • 4篇教育
  • 2篇中国教育
  • 2篇教化
  • 2篇国教
  • 1篇德尔菲
  • 1篇德尔菲法
  • 1篇学校教育
  • 1篇知觉
  • 1篇知识
  • 1篇指标体系
  • 1篇中国古代教育
  • 1篇中介
  • 1篇中介作用
  • 1篇儒家
  • 1篇儒家思想
  • 1篇社会支持
  • 1篇统治
  • 1篇统治者
  • 1篇评价指标
  • 1篇评价指标体系...

机构

  • 6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中国教育科学...
  • 1篇深圳市教育科...

作者

  • 6篇黄晓磊
  • 2篇于超
  • 1篇余清臣
  • 1篇傅王倩
  • 1篇邓友超
  • 1篇谢燕

传媒

  • 1篇南京社会科学
  • 1篇当代教育科学
  • 1篇基础教育
  • 1篇教育学报
  • 1篇教育科学文摘
  • 1篇苏州大学学报...

年份

  • 2篇2018
  • 4篇2017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主体性视角:学校教育中的表扬研究
2018年
对表扬的研究,可以从其数量、形式和目的三个维度进行外显性观察,而其内涵的获得则需从表扬对学生主体性的建构来考察。表扬的含义不是其本质意义上的连续呈现而是教育权力—知识机制作用的结果。不同形式的表扬,所体现的权力—知识的表现形式不同,表扬的外显三维也表现出明显的差异。表扬谱系中将学生主体"实体化",建构学生主体性,否定主体性的流变性、弥散性和历史性的主体观,是理解固化的表扬发挥作用的认识基础。
黄晓磊
关键词:主体性谱系学
什么技术能够深刻变革教育:一种日常生活的视角被引量:8
2018年
对于技术能否深刻影响教育发展的问题,在当前还存在着比较明显的分歧。对这个问题的深入探索需要转到什么技术能够深刻变革教育的哲学反思性问题上来,以此为教育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探索出基本的方向。教育世界的历史与现实发展经验表明,真正能够深刻改变深层教育世界的技术是融入教育实践日常生活层面的技术,其基本特点是持久普及、指向核心教育目的、功能人文化水平高和推广普及成本低。今天的教育发展需要正视技术进步带来的积极影响力,推动技术深刻变革教育的实践需要特别强调:基于对教育的变革内在需求开发技术、基于教育功能和影响力来筛选和调控技术、保持教育中技术应用的相对稳定性、努力推进技术在教育中的普及进程。
余清臣黄晓磊
关键词:技术进步教育变革
学校活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基于德尔菲法的调查分析被引量:21
2017年
活力是评价一个教育体系健康程度、学校内涵发展的重要维度。增强教育活力将与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共同构成教育改革发展三位一体的政策导向。学校活力是教育活力的重要体现,构建学校活力的评价指标体系,是当前教育理论和实践中的一个重要而紧迫的问题。采用德尔菲法,经过四轮的专家咨询,得出评价学校活力的四个维度(胜任力、自主性、开放度、认同感)和12个指标,初步形成评价学校活力的指标体系,为学校活力研究与判定提供了一个分析框架。
黄晓磊邓友超
关键词:德尔菲法
从“教化”到“教育”:中国教育的现代反思
2017年
中国传统“教化”的基本涵义 “教育”在中国古代极少作为一个词使用,其在文献中的出现也通常是作为“教之与育之”。在中国古代教育中较常出现的是“教化”一词。“教化”的大量通用得益于统治者对儒家思想的认可与采纳,并将其作为一种德政治术大力倡导推行,然而教化为历代教育家所认可更是因为其内涵。人的教化实现的根本机制就是实现人的内在与教化内容的感通,
黄晓磊于超
关键词:中国教育教化中国古代教育儒家思想统治者
从“教化”到“教育”:中国教育的现代反思被引量:4
2017年
当前我们对教育的理解与传统"教化"观念相比,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教化与现代教育反映了两种非连续的认识型,即从传统教化到现代教育是中国教育发展中的一次断裂,它是我们理解中国现代教育发展的前提性认识。改革是中国现代教育发展的手段。本文从对教化与教育中基本含义及其所具有的文化意蕴进行分析,进而反思中国现代教育的前提性认识和可能性手段,即反思教化与教育的界限和对教育改革进行文化反思。
黄晓磊于超
关键词:教化教育
初中留守儿童歧视知觉对问题行为的影响——基于自尊和社会支持的链式中介作用被引量:8
2017年
为探究歧视知觉对留守儿童问题行为的影响,以及自尊和社会支持可能产生的中介作用,研究采用留守儿童歧视知觉问卷和青少年问题行为调查问卷,对云南省182名中学生进行调查,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探讨了歧视知觉对问题行为影响的内在机制。研究发现,歧视知觉影响社会支持的路径系数为-0.35,社会支持影响问题行为的路径系数为-0.47,歧视知觉影响自尊的路径系数为-0.29,自尊影响社会支持的路径系数为0.45,各路径系数均达到显著水平(p<0.01)。结果表明:1)歧视知觉通过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影响问题行为;2)歧视知觉通过自尊和社会支持的链式中介作用影响问题行为。
傅王倩唐文君黄晓磊谢燕
关键词:留守儿童歧视知觉自尊社会支持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