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刚

作品数:8 被引量:42H指数:3
供职机构:三峡大学人民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手术
  • 2篇血管
  • 2篇神经内镜
  • 2篇蛛网膜
  • 2篇网膜
  • 2篇脑梗
  • 2篇脑梗死
  • 2篇内镜
  • 2篇梗死
  • 1篇蛋白
  • 1篇蛋白原
  • 1篇血功能
  • 1篇血管减压
  • 1篇血管减压术
  • 1篇血管网
  • 1篇血管网织细胞...
  • 1篇血浆
  • 1篇血浆纤维
  • 1篇血浆纤维蛋白
  • 1篇血浆纤维蛋白...

机构

  • 8篇三峡大学人民...
  • 1篇三峡职业技术...

作者

  • 8篇李刚
  • 7篇陈少军
  • 5篇汤华
  • 5篇管玉华
  • 4篇赵东刚
  • 3篇闫俊
  • 2篇周建
  • 2篇姜莱
  • 2篇郑刚
  • 1篇佐满珍
  • 1篇黄鑫
  • 1篇王艳

传媒

  • 1篇河北医药
  • 1篇中华神经外科...
  • 1篇中华老年多器...
  • 1篇中国现代神经...
  • 1篇中国实用神经...
  • 1篇神经损伤与功...
  • 1篇中华临床医师...
  • 1篇中国医学前沿...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6
  • 4篇2014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内镜及脑室外引流在侧脑室肿瘤显微手术中的临床应用
2014年
目的探讨内镜及脑室外引流术(EVD)在侧脑室肿瘤显微手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1997年6月至2014年3月我院收入的69例侧脑室肿瘤患者,随机分为A组(29例,采用显微外科手术,采用或不采用EVD)和B组(40例,采用内镜+显微外科手术);B组随机分为B1组(22例,另术后应用EVD)和B2组(18例,术后不应用EVD)。分析A、B两组瘤体切除情况和术后3个月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定情况;分析B1、B2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A、B两组瘤体组织切除满意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3个月后恢复满意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B1组与B2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内镜+显微手术治疗侧脑室肿瘤能较大程度地切除瘤体组织,显著提高患者生存质量,且术后放置脑室引流管能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李刚赵东刚闫俊陈少军
关键词:显微外科手术侧脑室肿瘤神经内镜脑室外引流
症状性枕大池蛛网膜囊肿手术治疗临床分析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 观察神经内镜术与囊肿腹腔分流术治疗症状性枕大池蛛网膜囊肿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01-2013-01我科应用神经内镜术治疗症状性枕大池蛛网膜囊肿16例与囊肿腹腔分流术治疗的1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2组临床症状、囊肿体积等指标.结果 术后6个月~1 a随访,内镜组预后明显好于分流组(P=0.039),2组术后囊肿体积变化无显著差异(P=0.977),但均较术前有明显差异(分流组P=0.000,内镜组P=0.011).结论 两种手术方式均能有效缩小术后囊肿体积,但两种方式对囊肿体积的改变无区别,在症状缓解方面神经内镜更有优势.
汤华陈少军李刚周建管玉华
关键词:蛛网膜囊肿枕大池神经内镜囊肿-腹腔分流术
外伤性双侧基底节区出血一例被引量:1
2014年
患者 男,32岁.因“头部车祸外伤后昏迷5h余”入院.患者人院前5h余,骑摩托车时与面包车相撞导致头部受伤,当即醚,右额皮肤外伤性出血,左侧外耳道出血,非喷射性呕吐胃内容物.头颅CT:双侧基底节区及左侧顶叶血肿,脑肿胀,脑水肿,蛛网膜下腔出血(图1a).既往无高血压、头痛、癫痫发作、服用抗凝药物等病史.查体:神志昏迷,双侧瞳孔直径约2 mm,对光反射消失,左侧外耳道可见出血,左侧颜面部见多处皮肤裂伤,少许渗液,四肢刺痛过伸.当天急诊在局麻显微镜下行双侧小骨窗血肿清除术,并气管切开,术中清除部分血肿后置管于双侧血肿腔引流,术后每天每侧以5ml生理盐水+2万单位尿激酶注入血肿腔,夹管4h后放开引流.常规脱水,抗炎,降温,支持治疗等.术后2d复查头颅CT诊断意见:脑外伤术后表现,双侧基底节区及左侧顶叶血肿,脑肿胀,脑水肿,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室内积血,颅内少量积气(图1b).术后1个月患者持续昏迷,体温38~39℃,无呕吐及抽搐.查体:GCS7分,双侧瞳孔直径约2mm,对光反射迟钝.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及少许湿性啰音.腹软,移动性浊音(-),四肢刺痛过伸.因经济等原因,未行DSA或CTA检查,术后40d转回当地治疗.
李刚汤华陈少军赵东刚
关键词:外伤性小骨窗血肿清除术蛛网膜下腔出血头颅CT诊断喷射性呕吐
FoxM1剪接异构体在上皮性卵巢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观察FoxMl剪接异构体在女性上皮性卵巢癌中的表达特征,并探讨其应用价值。方法恶性组50例,为经手术治疗及术中获取病灶组织病理检测确诊的上皮性卵巢癌患者;良性组50例,为影像学及病理诊断为卵巢良性肿瘤者;正常组50例,为其他妇科疾病入院但经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等未见卵巢异常者。均取卵巢病理组织切片免疫组化染色,免疫荧光法检测FoxM1表达阳性情况。结果恶性、良性和正常组卵巢组织FoxM1的表达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1.141,P〈0.001),两两比较,恶性组显著高于良性组及正常组(x2=16.284、5.363,P〈0.01),良性组显著高于正常组(X2=10.187,P〈0.01);统计结果显示FoxM1阳性表达与上皮性卵巢癌FIGO分期、分化程度以及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经单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只有FIGO分期、淋巴结转移可作为上皮性卵巢癌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FoxM1剪接异构体在上皮性卵巢癌中呈现为高表达,且与上皮性卵巢癌FIGO分期、分化程度、病理分型以及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经分析,上皮性卵巢癌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为FIGO分期、淋巴结转移和FoxM1表达阳性。
王艳李刚佐满珍
关键词:上皮性卵巢癌基因表达
血清同型半胱氨酸与血浆纤维蛋白原在脑梗死诊断中的价值被引量:6
2017年
目的: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与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在脑梗死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急性脑梗死患者168例作为病例组,同时选取健康体检者8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2组血清Hcy和血浆FIB水平。病例组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IHSS)评定神经功能。结果:病例组血清Hcy和血浆FIB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病例组血清Hcy、血浆FIB水平与NIHSS评分呈正相关(r=0.880、0.854,P<0.05);Hcy+FIB诊断急性脑梗死的检测效能高于血清Hcy和血浆FIB。结论:血清Hcy与血浆FIB联合检测可作为急性脑梗死辅助诊断的指标,并且在病情评估中有一定价值。
李刚赵东刚陈少军闫俊汤华姜莱管玉华
关键词:脑梗死同型半胱氨酸纤维蛋白原
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后迟发性面瘫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3
2020年
目的探讨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后并发迟发性面瘫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3月至2019年3月接受微血管减压术的面肌痉挛患者临床资料,比较迟发性面瘫组(面瘫组)和对照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高血压、糖尿病、陈旧性脑梗死、面肌痉挛位置、术前面肌痉挛程度(Cohen分级)、责任血管数量及面神经压痕等差异,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逐步法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迟发性面瘫危险因素。结果本组306例患者中共21例(6.86%)于术后(11.40±3.62)天发生迟发性面瘫,其中House-Brackmann(H-B)分级Ⅲ级2例、Ⅳ级17例、Ⅴ级2例。多因素逐步法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长病程(OR=1.130,95%CI:1.004~1.271;P=0.042)、面神经压痕明显(OR=0.167,95%CI:0.056~0.495;P=0.001)是微血管减压术后迟发性面瘫的危险因素。随访0.50~5.00年,其中19例自愈,面神经功能恢复至正常状态(H-B分级Ⅰ级);2例恢复达到Ⅱ级。结论病程长、面神经压痕明显是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后迟发性面瘫的危险因素,患者多可自愈,预后良好。
管玉华郑刚李刚陈少军
关键词:痉挛面部肌肉微血管减压术面神经麻痹
显微镜下手术切除小脑血管网织细胞瘤的临床疗效分析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探讨应用显微镜下手术切除小脑血管网织细胞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对58例应用手术切除治疗的小脑血管网织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显微镜下手术组和传统开颅手术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接受手术治疗后的临床疗效、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1年随访细胞瘤瘤体大小及复发率。结果术后显微镜下手术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传统开颅手术组(P<0.01);术后1年随访中传统开颅手术组患者细胞瘤瘤体直径为(0.25±0.04)cm,显微镜下手术组患者细胞瘤瘤体直径为(0.22±0.01)cm,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术后1年显微镜下手术组患者复发率显著低于传统开颅手术组(P<0.05)。结论应用显微镜下手术治疗小脑血管网织细胞瘤临床疗效优于传统开颅术,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复发率较低,值得在临床进一步推广。
汤华李刚陈少军周建管玉华
关键词:显微镜手术切除小脑血管网织细胞瘤
超早期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被引量:28
2018年
目的探讨超早期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三峡大学人民医院神经外科2014年1月至2017年4月收治的2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是否超早期溶栓分为2组:溶栓组和对照组,每组130例。溶栓组患者采用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在4.5 h时间窗内进行超早期溶栓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抗凝、降压等常规治疗。对比2组患者在治疗后不同时间点的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Barthel指数、远期预后及患者的凝血功能[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依据数据类型,组间比较分别采用t检验或χ~2检验。结果治疗24 h后,溶栓组患者的APTT[(32.9±2.8)vs(30.1±3.0)s]、PT[(13.7±1.6)vs(12.8±1.5)s]、TT[(17.3±1.0)vs(16.1±1.3)s]均高于对照组(P<0.05),溶栓组患者的FIB水平低于对照组[(2.6±0.4)vs(2.9±0.6)g/L,P<0.05]。治疗前,溶栓组和对照组的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4 h、7 d、14 d、28 d后,溶栓组患者的NIHSS评分均显著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治疗后1、3、6个月,溶栓组患者的Barthel指数均显著高于同期对照组(P<0.05)。治疗6个月后,溶栓组患者预后良好率显著高于对照组(76.15%vs 64.62%,P<0.05)。溶栓组治疗过程中出现1例牙龈出血,2例鼻出血,13例静脉输液部位皮下出血,余未见其他严重不良反发生。结论超早期静脉溶栓治疗可有效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对远期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李刚吉萍赵东刚陈少军闫俊汤华姜莱管玉华郑刚黄鑫
关键词:静脉溶栓急性脑梗死凝血功能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