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镇龙

作品数:36 被引量:64H指数:5
供职机构:沈阳军区总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辽宁省科学技术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0篇期刊文章
  • 6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0篇动脉
  • 16篇心脏
  • 14篇术后
  • 13篇手术
  • 10篇肺动脉
  • 8篇动脉旁路
  • 8篇动脉旁路移植
  • 8篇四联症
  • 8篇旁路移植
  • 8篇冠状
  • 8篇冠状动脉
  • 8篇冠状动脉旁路
  • 8篇冠状动脉旁路...
  • 7篇外科
  • 6篇动脉旁路移植...
  • 6篇移植术
  • 6篇旁路移植术
  • 6篇冠状动脉旁路...
  • 5篇动脉瓣
  • 5篇心脏外科

机构

  • 35篇沈阳军区总医...
  • 1篇上海对外经贸...
  • 1篇第四军医大学...
  • 1篇解放军第20...

作者

  • 36篇王镇龙
  • 29篇王辉山
  • 25篇汪曾炜
  • 25篇方敏华
  • 18篇张春振
  • 13篇朱洪玉
  • 9篇李波
  • 8篇姜辉
  • 8篇金岩
  • 7篇陶登顺
  • 6篇张南滨
  • 5篇吴洪江
  • 4篇于岩
  • 4篇宋恒昌
  • 4篇韩宏光
  • 3篇李晓密
  • 3篇尹宗涛
  • 3篇张永
  • 2篇祝岩
  • 2篇张晓慧

传媒

  • 9篇中华胸心血管...
  • 2篇心肺血管病杂...
  • 2篇中华小儿外科...
  • 2篇中国胸心血管...
  • 2篇中国心血管病...
  • 2篇中华临床医师...
  • 2篇中国组织工程...
  • 2篇创伤与急危重...
  • 1篇广西医学
  • 1篇中国医学影像...
  • 1篇临床军医杂志
  • 1篇武警医学院学...
  • 1篇中国心血管杂...
  • 1篇中国微创外科...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 1篇全国冠状动脉...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年份

  • 3篇2018
  • 3篇2017
  • 2篇2016
  • 5篇2015
  • 2篇2014
  • 8篇2013
  • 2篇2012
  • 2篇2011
  • 1篇2010
  • 2篇2008
  • 2篇2007
  • 3篇2005
  • 1篇2004
3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主动脉窦瘤破裂合并室间隔缺损的心脏解剖学特点及临床分析被引量:6
2015年
目的通过分析主动脉窦瘤破裂(RSVA)合并室间隔缺损(VSD)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其心脏解剖学特点,以提供术前精确诊断及术式良好预判。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9月至2014年4月我院经手术证实为RSVA患者80例,按是否合并VSD分为两组,比较两组患者心内畸形情况。结果 80例患者分为VSD组38例(47.5%)和无VSD组42例(52.5%),VSD组合并其他心内畸形的比例明显高于无VSD组[7例(18.4%)比1例(2.4%),P=0.043];无VSD组患者病史时间明显短于VSD组[(0.6±1.3)年比(5.9±11.3)年,P=0.002],且心功能NYHA分级明显差于VSD组(3.12±0.52比2.37±0.58,P=0.041)。VSD组合并主动脉瓣病变患者比例高于无VSD组[18例(47.4%)比3例(7.1%),P<0.001]。VSD组38例均起源于右冠窦,其中33例(86.8%)破入有心室流出道,而无VSD组42例起源部位绝大多数仍为右冠窦[38例(90.5%)],但破口部位较为分散。VSD组与无VSD组的破裂部位构成比截然不同(x^2=55.98,P<0.001)。结论 RSVA的部位与是否合并VSD可能存在明显相关性;合并VSD的RSVA患者更容易合并主动脉瓣病变。
金岩王辉山方敏华于岩王镇龙
关键词:主动脉窦瘤破裂室间隔缺损解剖学特点
牛心包补片修复心脏间隔缺损的应用被引量:4
2013年
背景:心脏涤纶补片因其质地薄、质量轻、生物相容性好等优点常规用于心脏手术,但最近几年发现,用心脏涤纶补片对心室间隔缺损修补后,一旦发生术后残余漏,较易引起溶血、细菌或真菌感染。目的:探讨应用牛心包补片修复心脏间隔缺损的疗效。方法:采用戊二醛固定的牛心包补片修补152例心脏间隔缺损患者,其中房间隔缺损56例,室间隔缺损78例,部分房室间隔缺损18例。术后复查心电图、胸片、心脏超声,观察其术后早期病情、血流动力学和心脏功能。结果与结论:152例患者均完成修补手术,术后无早期死亡,患者随访2-6个月,牛心包补片在使用过程中及术后早期均未发现漏血、溶血、血栓、感染、排斥反应等并发症。1例患者因合并肺动脉高压,术后第1天出现高血压危象,经过抢救后好转。复查心电图、胸片、心脏超声可见心脏间隔缺损修补完全,无残余分流;肺动脉压力明显下降;活瓣已关闭无分流;心脏功能正常。证实牛心包补片可以有效修复心脏间隔缺损,改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和心功能,近期效果满意,是一种良好的心脏间隔缺损修补材料。
李波王辉山方敏华韩宏光王镇龙李晓密
关键词:器官移植牛心包补片心脏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房室间隔缺损
室间隔完整的肺动脉闭锁的治疗策略被引量:1
2013年
室间隔完整的肺动脉闭锁(PAWS)是罕见的先天性心脏病,病死率极高。2001年1月至2011年12月我院分别采用内科导管射频打孔并球囊扩张治疗,外科手术治疗以及内外科镶嵌治疗PAIVS患儿27例,现将其治疗效果报道如下。
王镇龙王辉山汪曾炜方敏华朱洪玉
关键词:球囊扩张治疗肺动脉闭锁室间隔完整先天性心脏病导管射频手术治疗
Fontan类手术治疗心房异构、内脏异位合并心脏畸形的效果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评价Fontan类手术治疗心房异构、内脏异位合并心脏畸形的效果。方法2002年4月至2010年12月,25例心房异构、内脏异位合并心脏畸形共行手术治疗28次。男10例,女15例,年龄2~18岁,平均(9.1±5.5)岁。右心房异构18例,左心房异构7例。左心室双入口合并肺动脉狭窄15例,左心室双入口和双出口合并肺动脉狭窄5例,右心室双出口合并肺动脉闭锁2例,合并肺动脉狭窄1例,二尖瓣和三尖瓣闭锁合并肺动脉狭窄各1例。Fontan手术16例次,其中15例次行心外管道Fontan手术,1例次行心房内侧隧道Fontan手术;双向腔肺分流术8例次,3例次为双上腔静脉肺动脉分流;全腔静脉肺动脉分流4例次(Kawashima手术)。结果术后早期死亡2例,均为术后严重低心排血量综合征。术后室上性心动过速5例,结性心律2例。术后经皮血氧饱和度0.78~1.00,平均0.86±0.07。随访6个月以上者15例,最长7年,经皮血氧饱和度0.68~0.97,平均0.82±0.08;心室射血分数〉0.55者13例,〈0.50者2例;结性心律4例。结论Fontan类手术是治疗心房异构、内脏异位合并心内复杂畸形的主要手术方式,术后早、中期效果较好。选择Fontan手术的术式,特别是心外管道,妥善修复心内合并畸形是提高效果的关键。
方敏华王辉山朱洪玉汪曾炜尹宗涛王镇龙
关键词:心房异构内脏异位
升主动脉-肺动脉吻合术治疗伴室间隔缺损的肺动脉闭锁患儿的效果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评价升主动脉-肺动脉吻合术治疗合并细小肺动脉的伴室间隔缺损的肺动脉闭锁(PA/VSD)的效果。方法2004年5月至2013年6月,连续51例合并细小肺动脉的PA/VSD患儿行升主动脉-肺动脉吻合术,男37例,女14例;年龄2~86个月,平均(23.9±21.7)个月;体质量2.5—21.5kg,平均(9.4±5.3)kg。39例主肺动脉直径小于4mm,行升主动脉-主肺动脉端-侧吻合术,12例主肺动脉缺如行改良的主动脉-肺动脉吻合术。结果术后和随访期间无死亡。与术前相比,术后6个月和二次手术前测定肺动脉指数明显增加,(68.8±11.4)mm2/m2对(129.1±24.9)mm2/m2,P〈0.001;肺动脉指数变化率(术后肺动脉指数-术前肺动脉指数/术前肺动脉指数)27.0%-150.0%,平均(87.7±27.4)%。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手术年龄、主-肺动脉侧支血管数量和手术方式是影响肺动脉指数变化率的独立的相关因素。结论升主动脉-肺动脉吻合术是一种安全和简单的姑息手术,能促进合并细小肺动脉的PA/VSD患儿自然肺动脉的发育。对于合并肺动脉缺如的患儿,直接左右肺动脉与升主动脉吻合可以减少吻合口的扭曲,减少术后分流堵塞和失效的发生概率。
方敏华王辉山汪曾炜朱洪玉王镇龙张春振
关键词:室间隔缺损肺动脉瓣闭锁心脏外科手术肺动脉
老年患者二尖瓣置换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临床分析被引量:6
2008年
目的总结老年二尖瓣疾病合并冠心病患者心瓣膜置换术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经验,以提高临床效果。方法2002年7月至2004年7月我科共30例老年二尖瓣疾病患者二尖瓣置换术同期行CABG。年龄66.0±9.1岁(60~73岁),4例为风湿性瓣膜病变,26例为二尖瓣瓣膜退行性病变。术前心功能分级(NYHA):级3例,级5例,级17例,级5例。共移植旁路血管71支,使用左侧乳内动脉24例,其余均为大隐静脉。置换机械瓣27例,置换生物瓣3例;行三尖瓣DeVega成形术17例。结果术后早期死亡1例(3.3%)。随访29例,平均随访时间13个月,心功能均有明显改善,级18例,级10例,级1例,可从事简单的运动及正常家务劳动,生活质量满意。结论老年二尖瓣疾病患者二尖瓣置换术同期行CABG的危险性较大,充分的术前准备,正确的手术方案,术中良好的心肌保护及严密的术后处理是手术成功的重要因素。
王辉山汪曾炜朱洪玉张南滨宋恒昌姜辉陶登顺王镇龙
关键词:心脏瓣膜手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老年
Y形心外管道Fontan手术后效果和血流动力学研究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评价Y形心外管道Fontan手术后近期血流动力学效果。方法2013年2月至2014年6月,采用Y形心外管道Fontan手术治疗5例功能单心室患儿。术后复查超声心动图、CT三维重建,应用锝-大颗粒聚集合蛋白肺灌注显像观察肺血分布。结果全组无死亡或Fontan手术管道拆除,无并发症。术后超声心动图结果满意,肺灌注显像观察下腔静脉血肺内分布理想。结论Y形心外管道Fontan手术可取得满意的近期外科治疗效果。
王辉山汪曾炜方敏华宋恒昌韩宏光金岩张春振王镇龙
关键词:FONTAN手术心外管道
两种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对围手术期心肌损伤的对比研究
2010年
【目的】前瞻性分析体外循环下不停跳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对围手术期心肌损伤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38例3支血管病变(包括左主干病变)的择期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随机分成体外循环下不停跳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组(on-pump beating heart surgery,OnP-BH)19例、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组(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OPCAB)19例,分别于术前、左乳内动脉-前降支开放灌注即刻、术后4 h、24 h和48 h抽取中心静脉血,检测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和肌钙蛋白Ⅰ(cTnⅠ),同时记录术后早期各项临床指标。【结果】对比OnP-BH组和OPCAB组,前者手术时间更长,围术期24 h失血量更多,其余临床结果无显著差异,两组患者均未发生手术死亡和严重并发症;OnP-BH组患者术后CK-MB和cTnⅠ水平明显高于术前,尤其在左乳内动脉-前降支开放灌注即刻至术后4 h始终保持有意义的增高,而OPCAB组患者术后CK-MB和cTnⅠ水平无明显变化。【结论】通过对比OnP-BH组和OPCAB组,提示体外循环可以诱导对心肌的损伤,OPCAB能够明显减少围术期心肌损伤,并能缩短手术时间及减少手术失血量,因此,需要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的高危心脏病患者有可能从OPCAB中受益。
刘大治王镇龙王宪东赖小刚
关键词: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体外循环心肌损伤
注射用红花黄色素在心脏瓣膜置换术术前应用的安全性研究
2017年
目的 研究术前应用注射用红花黄色素对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的影响,评价其用药的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5年1~12月于沈阳军区总医院心血管外科行心脏瓣膜置换(均为机械瓣膜)患者138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给予注射用红花黄色素(100 mg溶于250 ml生理盐水1次/d)静脉输液治疗至术前一天;对照组给予同等剂量生理盐水.观察两组患者血常规、肝肾功能、凝血变化;记录术中出血量,术后第1、2、3天引流量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 两组患者术前基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用药前后比较,血常规(eg,WBC:t=1.726,P=0.261;HB:=0.526,P=0.691)、肝肾功能(eg,ALT:t=0.893,P=0.378;AST:t=0.557,P=0.581;CR:t=-0.286,P=0.777)未见统计学差异;凝血结果用药前略高于用药后(eg,PT:用药前13.26±0.98,用药后14.31±1.38,t=1.214,P=0.320;APTT:用药前37.92±5.84,用药后38.46±5.33,t=0.192,P=0.843;INR:用药前1.04±0.09,用药后1.03±0.12,t=-0.828,P=0.529),但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用药后试验组患者凝血结果略高于对照组患者(eg,PT:试验组14.31±1.38,对照组13.19±0.98,t=0.508,P=0.615;APTT:试验组38.46±5.33,对照组36.81±4.39,=0.204,P=0.751;INR:试验组1.03±0.12,对照组1.02±0.13,=0.443,P=0.660),但未见统计学差异(P>o.05).两组患者术中及术后第1、2、3天及总引流量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患者药物不良反应包括皮疹6例、恶心呕吐4例、转氨酶及肌酐轻度升高各1例.结论 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围术期应用注射用红花黄色素,对其血常规、肝肾功能、凝血无明显影响,用药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
李晓密王镇龙祝岩尹宗涛张晓慧徐莉莹
关键词:红花黄色素瓣膜置换术药物安全性
体-肺动脉分流术后早期死亡的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分析影响体-肺动脉分流术后早期死亡的危险因素,以期提高手术效果.方法:2002年2月至2012年6月期间201例患者行体-肺动脉分流术,年龄3个月~13岁,体质量3.5~ 36kg.手术方法包括中央分流术(Waterston) 105例,改良Blalock-Taussig分流术(B-T分流)70例,墨尔本分流26例.回顾性分析临床资料和影响手术效果的因素.结果:术后早期死亡14例(7.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小年龄、低体质量、室间隔完整的肺动脉闭锁、术前低血球压积、合并动脉导管未闭、术中严重低血压或心律失常、术后早期分流管道堵塞、术后急性肺水肿是术后早期死亡的危险因素,二元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后早期分流管道堵塞、术后急性肺水肿是手术早期死亡的独立的危险因素.结论:体-肺动脉分流术中,选择合适大小的分流管防止术后分流管道堵塞和急性肺水肿,可以明显降低术后早期病死率,特别是小年龄和低体质量患者.
方敏华王辉山汪曾炜朱洪玉王镇龙张春振
关键词:心脏外科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